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以文兴业 以文惠民 以文化人
2024-05-24 23:19
来源: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以文兴业 以文惠民 以文化人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24日讯(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彭琰)5月24日,在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上,光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慧敏以“以文兴业 以文惠民 以文化人”为题目作演讲。

“要把握好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加快实现以文兴业。”王慧敏认为,以文兴业,不是简单的对文化形态进行商业包装,更不是为普通产业披上一层文化外衣,制造宣传噱头也是远远不对的。哪些文化适合开发、哪些文化不适合开发,开发的路径该怎么规划,开发的程度该如何把握,都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文化与产业需一体谋划系统推进,既谋求经济上的增收,也实现文化上的增值。唯有文化与产业双向奔赴相得益彰,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才可能双轮驱动两翼齐飞。以江西井冈山石山村为例,光明日报调研组多次深入村庄采访挖掘出多处革命遗迹,撰写了一部反映该村百年变迁史的报告文学,后将稿费悉数捐出修建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随着一座座红色地标拔地而起,村民的红色旅游也兴旺起来,然而村民们没有急于盖饭店开超市收门票,而是在如何保护和修复红色文化上下功夫。村民说,只有让红色文化更加鲜亮,生活前景才会更加明亮。

“要把握好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以文惠民。”王慧敏认为,一方面要树立为群众服务的宗旨,以群众的需求点为出发点关注点为聚焦点兴趣点为落脚点,打造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

用生动感人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群众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向美的价值观,给群众提供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最好的文化产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既不能忽视网络流量、收视率、票房收入等反映群众喜好的指标,也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让三观跟着五官走,更不能为取悦群众而失效、为吸引眼球而失范、为奉迎媚俗而失态。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产品,把服务群众和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既做群众的贴心人,又做群众的引路人。

“要把握好文化业态文化生态与市场业态之间的关系,始终秉持以文化人。”王慧敏认为,自然资源存在着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的问题,文化资源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花边新闻、饭圈文化、炫富文化等等都是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凡此种种都在警示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自然界的绿水青山,也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文化的绿水青山。

王慧敏说,每次来深圳都会去24小时书房转一转,昨晚下着雨专门又冒雨去了一趟,书房内常常座无虚席,盈盈的咖啡香气中,每一位读者都能找到心灵的归宿。如果说楼房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高度,书房则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温度。如今的深圳,已成了一座有着自己专属“薯片、大片、芯片”的城市,蓬勃发展的文化业态让他接住了地气增加了底气,灌注了升起五湖四海创业者们一踏上这块土地顿生开拓进取的豪气,这正是文化产业的魅力。

[编辑:熊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