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挑战
2024-05-24 08:16
来源: 文旅国际

人工智能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挑战

人工智能朗读:

2024年5月23日《中国文化报》

A版刊发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特别报道

《人工智能的文化意义和时代挑战》

↓ ↓ ↓ ↓ 

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而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和奋斗方向,可以说,人工智能本身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的发展将会对文化赋予一系列崭新的意义和挑战,对人类社会和文明形态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01

人工智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ChatGPT和Sora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人工智能已经从初期注重单一场景技术应用的工具,逐渐发展成为可以具有整合多领域信息、自主创新能力的“智能体”。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起步阶段,其场景运作系统往往是封闭的、孤立的,与其他场景应用系统之间的交互和整合存在一定的难度。而生成式人工智能则可以与其他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实现融合与创新,能够构建起庞大的智能生态系统,从而具有了“智慧”。

某种意义上说,人工智能让人类由制造自己的“工具”的时代,逐步进入到制造自己的“助手”甚至“替代者”的时代,这在之前的人类生产方式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回首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人类文明和社会的重大进步。石器时代是通过加工石头去刀耕火种;青铜器和铁器时代,是以其为材质制作的工具,创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蒸汽机和电力时代的来临,则为近现代工业社会提供了根本的推动力量。它们的共性是这些生产力的代表都是人类的工具。而人工智能技术的横空出世,正使这一切成为历史,创造出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和发展的重大新机遇,为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赋予强大的动能。

(一)带来生产效率提升和生产方式变革。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人工智能的大量介入,带来更易实现的创意、更优化的设计、更精密的技术,从而使从事各种工作的工人和成本大幅减少,也使产品质量大幅提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赋予生产过程中更多的“智慧”,可以预测和避免可能的失败,甚至可以替代人去进行研究、形成结论,从而创造发明,制造出各种产品。这是对原来一般意义上科技进步的一次大跃升,以此影响整个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比如,我国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性能是4700万亿次,换算成全世界的人去做四则运算,相当于60亿人算1年,但是超级计算机1秒钟就可以算完;日本的鹿岛公司,2022年已开始使用AI技术操控机械,24小时不停歇建造“成濑水坝”。

(二)提升人类社会治理水平。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将会推动人们进入“智能社会”[2]。人工智能将会通过数据搜集和分析,整合人口、技术、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流动信息,感知社会态势和问题、预测公共需求,推动社会治理方式更加人性化、精细化,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它也能够更精准地把握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预测自然灾害;并能够改变人们对时空的认识,“智慧”地帮助每个人更加“舒心”地生活;甚至还能够更好地促进国家之间和平交往,让整个人类社会更加“井井有条”。同时,在社会结构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催生人工智能“类人体”等新的社会群体。实际上,人工智能正不断深入地在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从而增强整个社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这一切都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比如,在交通出行领域,人工智能可以科学规划出行路线,做好可能情况的准备和应对;而某科技公司生产的“学校AI语音防霸凌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校园卫生间、天台等潜在环境,一旦检测到类似“救命”“住手”等词或异常打斗声,将触发报警机制,及时干扰、阻止校园霸凌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开辟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新境界新成果。人工智能为人们构建更加宽广的交流、互鉴的数字世界,展示神奇和意想不到的光辉前景,可以无限拓宽人们的视野和想象边界,推动科技创新,从而激发一波又一波的科技革命。正如孙凝晖院士所讲:“人工智能大模型具有全量数据,具备上帝视角,通过深度学习的能力,可以比人向前看更多步数,如能实现从推断到推理的跃升,人工智能模型就有潜力具备爱因斯坦一样的想象力和科学猜想能力,极大提升人类科学发现的效率,打破人类的认知边界。”[3]同时,人工智能可以把更多的信息、技术、观念,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到世界各地,甚至能够消弭各种意识形态和宗教等带给人类的隔阂、缚束,乃至形成更加和平融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而广泛,它将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正在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形态。而人工智能时代与前期各个文明时代的根本不同在于,其发展速度前所未有。历史上,人类生产力的发展都曾是以千年、百年或者数十年为周期进行迭代的,而人工智能技术所体现出来的高速迭代,正在以年或月乃至时日来计算。也就是说,重大科技进步及其成果,正在排山倒海地以超出我们过去认知的速度,使整个世界发生着变化。正如美国企业家埃隆·马斯克所说:“只要电力供应和硬件能够满足日益强大技术的需求,那么到明年(2025年)底,新人工智能模型的能力将超过人类智能”,而在2023年,他曾预测“到2029年人类将实现‘完全’的通用人工智能”[4],这比之前的预测大大提前了,而这仅仅才过去一年,充分说明了人工智能的惊人发展速度。

02

人工智能带来空前的挑战

人类创造文明,同样也接受着各种创造带来的考验。在人工智能时代,虽然最终仍是人类主导这个世界向着更文明的方向发展,但人工智能会给人类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挑战。

(一)挑战人类的生产方式。人工智能会冲击就业市场,改变人们的生产环境。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旧的东西将在效率、质量以及迭代升级等方面实现跨越性发展,这会让大量的人停止手里的工作,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也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甚至以往的“万人之事”将来“一人能当”。比如,制造、交通、能源等基础行业,医疗、教育、零售、家居等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人工智能将会通过数字化变革实现“全智能生产”,对生产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带来一系列变化。由此,不被替代的职业越来越少。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工智能已经开始了“三生万物”,它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将根本上改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人类的生产方式、所从事的职业都会发生重大改变。

(二)挑战人类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有望把人类从重复性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们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创新性工作,人们的视野和思想也将更加广博、精深。它可以不断地实现人们的创意,让人们充满创新和创造的激情,也让人们的一切作息时间、生活习惯,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都会在“无限放大”的空间和“无限缩小”的时空里,让之前遥不可及的事物唾手可及,即“万里之外”成为“一步之遥”。就在今年3月19日,美国英伟达公司发布了“人形机器人通用基础模型”Project GR00T,这是机器人的大脑,它能够理解人类语言,并能模仿动作、学习技能,可以适应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而目前,人工智能已参与到医疗诊断、艺术创作之中。因此,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

(三)挑战人类的生存和社会伦理。人工智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那么人类将怎样处理与自己的“助手”或“替代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人们将面临着“人工智能”对人的创新能力、知识结构、社会伦理道德的挑战,甚至对人类自身生存的挑战。比如,人工智能是否需要介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怎样介入?有哪些需要被限制的情况?这必然会对人类的生存意义、社会形态、社会伦理产生一系列的空前作用。已有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已在几乎所有基础任务中胜过人类”[5],就像原子弹的到来,对人类和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类抵御这种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更快、更彻底的毁灭人类创造条件。2024年3月,被称为“AI教父”的杰弗里·辛顿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10年内将出现可以自主杀死人类的机器人武器”[6];而马斯克曾说得更清楚,他认为“人类只是硅基生命的生物启动程序”,换句话说,人工智能将最终会取代人类。

人类需要“助手”,也需要某些领域的“替代者”,但是绝不能把“助手”和“替代者”变成损害者和征服者。所以,当前社会伦理和科技伦理进入了一个空前重要,也是空前危机的时代。如何使科学发明、科技创新能够继续为人类服务,而不产生破坏性的副作用,日益严峻地摆在人类面前。

目前,人工智能可以体现工具理性,但是价值理性、人文精神、伦理道德还不能由其自主产生。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此事,并采取相应规定和措施。因此,科技伦理亟需达成全世界共识,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文明,这是最现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就像“核不扩散条约”一样,甚至比它还要严密。绝不能把守规则者变成吃亏者,也不能给胆大妄为、破坏人类生存的人,任何操作的空间。比如,网上就有把已故公众人士的形像,利用AI创作成其“复活发声”的视频,以及使用AI制作以假乱真的图片等,造成伦理争议。

目前,科技伦理越来越引起科技界乃至全世界的重视,包括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都以法律或软规则的形式对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产品进行约束。而今年3月13日欧洲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人工智能法案》[7],标志着欧盟开启了以法律形式对人工智能进行监管的新阶段,为全世界达成科技伦理治理共识,建构更严密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近期,中美之间也正在进行人工智能领域的磋商。在这些的基础上,还要尽快形成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的世界共识,建设专门的科技伦理问题审查、审判机构,对违反伦理的主体进行法定惩罚。

03

人工智能与文化的相互影响

(一)文化对人工智能的影响

在《文化驱动创新》一书中我们曾经探讨“创新驱动发展,那么是什么驱动创新?”得出的结论是“文化是创新的决定力量”。这表现在:第一,文化为创新提供核心价值,也就是“真善美”;第二,文化为创新提供变化自强的心理定式。第三,文化为创新提供与时俱进的观念支撑。第四,文化提供创新自觉和创新自信。第五,文化为创新锻造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第六,文化为创新培育创新创意阶层。第七,文化为创新提供“众创”的实现空间和环境支持。第八,文化为创新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8]。作为科技创新的前沿,文化对人工智能同样也产生影响。

(二)人工智能对文化的影响

反观之,人工智能对文化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

首先,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而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意。人工智能可以让人们的创意得到空前的释放,仅在文化产业上就能够带来更优异的效益,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无论是广播电视、电影、出版、文艺、演艺行业,还是会展、旅游、游戏、广告和艺术品市场、创意设计等行业,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都将会对它们产生非常强劲的推动力。一是人工智能让人们的创意能力大大增强。它能够让人利用科技创新手段,更好地表达和呈现人们的创意,实现“凡是能够想到的都能够做到”梦想,这能大大提升人们进行创意创新的自信,激活更多创新创造潜力。二是创意的内容方式将空前丰富。人工智能拓宽人们的想象边界,为人们的创意提供更多的新元素、新组合,不仅在创意的形式上,也在实现创意的技术上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比如,工业设计或将以“全息设计”的方式,将创意在眼前全息展示,并能实时修改完善,直接进行生产制造等等。而在创意的方式上,则很容易打破如今文化艺术乃至文化产业的分类,产生新的跨界领域,比如可能产生“无限创意游戏”“智能沉浸旅游”等。三是创意实现的效益大大提高。人工智能可以大大压缩创意实现的成本,提高文化产业全链条的效益,甚至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比如,电影制作将更加简易高效,电影显示形态也可能从3D、4D转变到超现实模拟的“意识沉浸”;又比如,商业模式上,人工智能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期待,跳过广告和介绍,直接推送“心有灵犀”的产品,形成“智能直销”模式。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开展‘人工智能+’行动”,而这就必然包括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的结合。这也不禁让我们想起,深圳曾经创造并被全国借鉴的“文化+科技”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它与“人工智能+”战略不谋而合,可以说“人工智能+”是文化领域“文化+科技”的升级版。深圳所创造的“文化+科技”模式,让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深圳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3年的135.3亿元,到2023年的超过2750亿元[9],短短20年的时间,增长了超过20倍,平均一年增长超过1倍;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占全国的六分之一[10],让深圳从一个所谓的“文化沙漠”变成了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城市之一,文化产业也成长为深圳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同一时期,深圳观念走向全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识和精神财富。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战略将会对文化创意产业产生更加强大的推动力量。从纵向回头看,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献典籍浩如烟海,这些优秀内容可以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而从纵向向前看,人工智能也在广阔的创意空间和对未来的期许上,比如在科幻作品创作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其次,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产生的强大力量,为产品赋予更多“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人工智能会对文化价值观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等产生巨大的冲击,让整个人类的“真善美”都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在“真”上,能够推动人类更高效地探索未知领域,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在“善”上,会带来更加严谨细致的科技伦理和伦理治理体系;在“美”上,能够创造更多彩的审美内容和展示美的形式,产生对美更精准的认识和追求。比如,人工智能综合大数据“创作”的艺术作品,其风格可能给人以更美好的享受,这将会冲击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方式,甚至颠覆原有的文化领域。同时,这也将打开人们的思想价值体系,从而形成具有更加开放、包容、智慧、创新等特质的“智能文化”。

再次,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发展文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实现人的文化权利。文化权利包括: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对文化创造成果进行保护的权利。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每个人都能更广泛地运用世界各个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更便利地展示自己创意,也更容易成为创造者。同时,创造成果也更容易在数据资源中打上个人权益的标签,从而让人们的文化权利进一步得到满足。比如,阅读是最广泛的文化权利,人工智能将会为阅读提供更高的效率和更丰富的形式,从而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当然,人工智能也会对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价值观产生影响,但即使有人工智能的辅助,我们也还需要坚持精读。

第四,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前所述,人工智能可以赋能各行各业,特别是将会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更强劲的支柱产业,培育更加强大的产业和工业基础,以及催生更加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并以文化高质量发展带动生产力的深层次变革,从而带动整个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人工智能也将会通过赋能,让我们悠久的中华文明和文化更加强大地展现出来,也能够让我们更高效地学习和吸收其他文明中的优秀文化、文明成果,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是“关键一役”。

04

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工智能具有强大的探索能力、实现能力和集纳能力,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推动力量。

(一)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探索能力,弘扬中华文明。文明是沉淀下来的文化,文化是活跃着的文明。人工智能的强大探索能力,可以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体系更加清晰厚重、核心价值更加明确突出,并能够为中华文明赋予新的表现形式、创造新的传播生态、阐释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出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时代文化和时代精神,为弘扬中华文明增添强大动力。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和算力的提升,当前我们还面临着中华优秀文化数据要素资源不足的问题,要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各类教育和文化机构、动员社会力量,坚持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大力丰富文化领域相关数据要素资源,增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信心。

(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实现能力,推动实现“全民创意”建设创新型民族和国家。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民族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必先锻造创新型民族;而欲锻造创新型民族,必先提倡‘全民创意’”[11],“全民创意”能够推动国民素质提升,也能够推动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里要特别强调人工智能对推动“全民创意”的重要性。如前所述,人工智能可以为创意的产生和释放提供强大的实现力量,是实现“全民创意”的利器,要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就要推动全社会提高对“创意”的认识,推动形成“以创意为荣、以创意为乐”的文化氛围,并探索开展社会各阶层参与的创意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起“全民创意”的热潮。

(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集纳能力,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工智能以数据为“粮食”,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各个文明之间的壁垒,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广阔空间和高效途径。而数据要素市场的全球化,则能够实现各市场主体的高水平协同,有效提高数据要素在生产、分配、流通等各环节配置资源的效率[12],让文化、技术等更加高速地流动,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创造多种方式和更精确的表达。“人工智能时代”的文明交流互鉴,要建设和用好面向国际的数据要素市场,依法依规加强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各类数据要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更广泛地流动。同时,人工智能本身的发展,也需要更多地进行文明互鉴。更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类文明可能带来的危机,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要增强人工智能治理的全球共识,完善有关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科技伦理等领域的立法,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法治保障。

这个时代,每天都发生着变化,空前的机遇和空前的挑战同时到来了,我们要把握机遇,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的大发展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形成和持续发展,积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奖章”获得者、国务院原参事、中传华夏智库首席专家)

参考资料

[1]新华社:《第一观察|中央政治局新年首次集体学习,聚焦新质生产力》,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40201/527888dc52e14e5f8b21daedef192521/c.html

[2]吕鹏、龚顺、梅笑、刘金龙:《智能社会的崛起和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智能社会研究》[J],2022年1期(创刊号),第63页。

[3]孙凝晖:《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十讲讲稿——人工智能与智能计算的发展》,http://www.npc.gov.cn/c2/c30834/202404/t20240430_436915.html

[4]光明网:《马斯克预测:最快明年年底!“比最聪明的人还聪明”》,2024年4月12日。

[5]埃韦林·梅萨·卡普查:《报告显示: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超越人类》;《参考消息》,2024年4月29日,第4版。

[6]《“AI教父”辛顿:AI将操控人类》,日经中文网,2024年3月22日,https://mp.weixin.qq.com/s/tPDIViCkqMfefPqep_bRxg

[7]光明网:《欧盟<人工智能法案>生效在即》,https://m.gmw.cn/toutiao/2024-03/28/content_37231609.htm

[8]王京生:《什么驱动创新-国家创新战略的文化支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前言部分第1-4页。

[9]央广网:《参展单位超6000家 第二十届文博会将在深圳举办》;http://news.cnr.cn/native/gd/20240514/t20240514_526705035.shtml?liebao

[10]深圳卫视深视新闻:《深圳: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每年约占全国的1/6》,2023年6月8日。https://www.sztv.com.cn/ysz/zx/zw/79716330.shtml

[11]王京生:《全民创意与高质量发展》,《文化软实力研究》[J],2023年第2期,第8页。

[12]王京生:《以数据要素市场为引领,建设高质量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行政管理》[J],2022年第9期,第6页。

出品: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南方融媒体中心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