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科学教育、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各国科学家们怎么看?今天(9月9日),《2023理想之城——迈向教育、科技与人才高度发展的全球城市》在2023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分析了20座科创中心城市的优势和短板。
这份报告由上海市科学研究所编撰,相关问卷调查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完成,共回收有效问卷837份。通过对科学家们的评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新加坡、深圳、波士顿、上海、纽约在20座科创中心城市中排名前5位。在国内城市中,北京位居第6,香港排名第13。
世界科技人才中心向亚洲转移
问卷调查覆盖的20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香港、东京、首尔、新加坡、孟买、特拉维夫(包含雅法)、纽约、波士顿、旧金山(包含圣何塞)、洛杉矶、西雅图(包含塔科马、贝尔维尤)、多伦多、伦敦、巴黎、柏林、莫斯科、悉尼。
本次调查覆盖的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邀请分布在全球主要城市中的一线科学家们对这20座城市的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情况和满意程度进行主观评价,以研究它们的优势和短板,总结出科学家们心目中最适合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培育相关人才的“理想之城”。
在受访者看来,教育、科技、人才高水平发展的“理想之城”应在培育、集聚和支持优秀人才,引领科技颠覆式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调研报告中,有一张全球“理想之城”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和科技人才是北京的显著优势,上海在教育、科技、人才三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优秀表现,深圳高度符合创新人才的理想,但在教育方面有所不足。
全球20座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教育、科技、人才“理想之城”综合评分情况。
与中国城市相比,新加坡、波士顿、伦敦等发达国家城市在STEM教育方面有显著优势。特别是新加坡,呈现出教育与科技紧密结合的发展形态。毗邻硅谷的旧金山则呈现出科技创新带动教育发展、人才汇聚的独特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深圳、新加坡等亚洲城市对全球科学家的吸引力,总体上已超越欧美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世界科技人才中心从欧美向亚洲转移的趋势。
中国城市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王雪莹副研究员介绍,中国城市在STEM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方面获得了受访科学家的较高评价,但在激发青少年兴趣的早期科学教育方面,与纽约、新加坡等城市有一定差距。
在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冒险精神,开展自主探索创新方面,深圳获得了较高评价,北京和上海的得分则不高。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在创新体系建设中,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科研人员的重视和支持。
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的教育、科技、人才“理想之城”形态图。
与发达国家城市相比,中国城市的原始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在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北京、上海、深圳在提出科学新问题、开拓科研新领域方面的得分显著低于纽约、新加坡。在应用研究领域,深圳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引领新需求和新体验的能力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较高评价。调研报告指出,上海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都存在开创性不足的问题,需要在下一阶段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引起重视。
在人才发展方面,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北京、上海已进入全球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集聚的城市前列,而深圳的世界一流人才团队数量相对较少。然而在支持人才充分发挥智慧、实现自身价值的城市人才环境方面,科学家们对深圳的评价超过北京和上海。在支持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才无缝融入和紧密合作方面,以及全社会对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尊重、支持程度方面,深圳也获得了较高评价。
科学家对所在城市教育、科技、人才“理想之城”关键特征的评价。
在国外城市中,新加坡作为“理想之城”的各方面特征普遍得到了科学家们的高度评价,超越纽约、伦敦等欧美大都市。报告指出,新加坡的发展模式和成功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
报告建议,中国城市在迈向“理想之城”进程中,要更注重培育原创精神、鼓励自主探索、营造多元生态。与发达国家的科创中心城市相比,国内城市在自主提出重大新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差距。为了迎头赶上,让青年科学家拥有充分的科研自主性非常重要。在问卷调研中,国内很多优秀青年科学家表达了获得更多独立研究机会的心愿。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