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次发现!新物种真容曝光,来自广州
2021-11-02 08:53
来源: 南方日报

全球首次发现!新物种真容曝光,来自广州

人工智能朗读:

哇!

近日,昆虫世界迎来了一位新成员

它就是来自广州海珠的

“海珠斯萤叶甲”

10月31日

在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

举办的广东省暨广州市

第三十一届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上

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杨星科研究员团队

正式对外发布

近日在海珠湿地发现的

一个稀有昆虫新物种

科研团队将其命名为

“海珠斯萤叶甲”

该成果已发表于

学术期刊《昆虫分类学报》

物种小档案

该新种体长6.0-6.5 mm,体宽4.0-4.3 mm。体黄色;触角黑褐色,1-3节黄色;每个鞘翅7个黑斑,基部、中部和端部不远各1对,端部1个黑斑;身体腹面及足黄色或黄褐色,中、后胸侧板黑褐色。头部较隆,具明显刻点;足发达,前、中足较短,后足最长。

据介绍,以往发现新物种

一般是在野外的自然环境下

此次在城市湿地环境中发现新物种

比较罕见

这是广州城市生态环境恢复的

一个重要特征!

新物种是怎么被发现的?

该成果由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杨星科研究员团队发现。

2020年7月至今,杨星科教授带科研团队在海珠湿地各区域设长期监测点,对海珠湿地昆虫多样性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该物种于海珠湿地核心保育区内马氏网及埋罐采集所得,附近为芒果、黄皮等果树,对比相关类群的生物学特性,进一步推测其幼虫可能在地下取食植物根部生长。

因在采集地附近多次灯诱暂未获得更多的标本,推断其成虫没有趋光性。该新种首次发现,目前发现其种群数量十分低,加之相关参考文献甚少,故目前无法得知其具体生活习性。结合分布区域分析,海珠斯萤叶甲为广东省特有新种。

调查团队于海珠湿地各公众开放区、限制开放区和湿地保育区内共安装采样点28个,以马氏网法、陷阱法、飞阻法等调查方法进行采集。

此次采集的两头斯萤叶甲属标本经调查团队查阅相关文献、检视大量国内外模式标本并对标本进行解剖鉴别后,确定这种斯萤叶甲不同于以往发现的任何一种斯萤叶甲,是一个世界上首次报道的新物种。

截至2021年7月,此次昆虫调查采集所得标本已基本完成目级阶元标本的整理,所获标本达15万余号,新增记录1目26科192种,昆虫种类由原来的346种提升至535种。

新物种为何在海珠湿地安家?

入则自然,出则繁华。海珠湿地最大的特点是城央湿地,其位于广州中心城区,占地1100公顷,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4个伦敦海德公园,被誉为广州“绿心”,与“北肺”白云山构成广州两大生态稳定器。

在公众的认知内,城市公园的物种多样性一般会比较匮乏,但杨星科教授说:“海珠湿地(昆虫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颠覆了我们的想象。”

据介绍,整个广东省目前存有的昆虫标本不超过200万号,而一年内在海珠湿地采集到的昆虫标本超过15万号。

海珠湿地作为一个罕有的特大城市中央湿地及城市内湖湿地与果林镶嵌交汇的复合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是比较年轻的、人工干预比较明显的一个生态环境。

“此次发现的海珠斯萤叶甲极具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说明在有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海珠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有成效的。”杨星科教授说。

不只有海珠斯萤叶甲,这里更是一处鱼鸟天堂,是众多生物的家。

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海珠湿地近来取得良好成效。自2012年建成以来,海珠湿地积极开展一系列湿地修复与保护措施,从建成初期到现在,海珠湿地鸟类种数从72种增加到180种,维管束植物从294种增加到835种,昆虫种类从66种增加到535种,鱼类从36种增加到60种。此外,“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也荣获2021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最近,海珠湿地里面出现的一片金黄色水稻田也引起了市民的好奇,看似寻常的水稻田实则是进一步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创新举措。

“稻田生态系统是以水稻为媒介引入物种,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为鸟类提供觅食地,让稻田生态系统完善起来。”广州市海珠湿地科研宣传教育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范存祥解释。

稻田生态系统更是引来了一级保护动物禾花雀前来觅食。范存祥表示,稻田生态系统的水稻每年只种一次,通过水稻的反复生长持续净化环境,种植时间越长生物多样性会越丰富。

“我相信海珠湿地内不只这一个新物种,未来还会有更多新物种待发现。”杨星科教授说。

来源 | 南方+客户端(记者 傅鹏)、广州日报、广州海珠发布、新华社、海珠湿地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