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产业兴旺诗意栖居“田园城市”
2020-12-16 09:06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产业兴旺诗意栖居“田园城市”

人工智能朗读:

原标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乡村美美与共

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产业兴旺诗意栖居“田园城市”

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建设产业兴旺诗意栖居的“田园都市”。

深汕特别合作区坚持产城融合产城并进。图为起步区鹅埠片区。

深汕特别合作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图为赤石镇明热村。

深汕特别合作区拥有独特的山海田园风光。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2月1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石义胜 林捷兴 摄影 张贵)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智慧城市研究院时,刘志辉内心总有一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豪情,两年前的那场抉择改写了他的人生,也让他见证了这座“田园城市”的与众不同和加速崛起。

刘志辉是土生土长的鹅埠镇上北村人,2012年取得河海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硕士学位,选调进入宁波市镇海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测绘四所。就在他和爱人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刘志辉却放弃了副所长(主持工作)的待遇,加入深汕特别合作区智慧城市研究院,希望把才智奉献给家乡这片已苏醒的大地。

人口的流动印证城市的兴衰。从背井离乡到返回桑梓,如果说,刘志辉所代表的“返乡潮”是本地人为深汕合作区投的信任票,那么,深汕合作区常住人口的成倍增加则是“孔雀东南飞”的新演绎。

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有序发展‘飞地经济’”,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再到《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强调,要“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中央不断赋予深汕合作区新的历史使命,持续寄予这片深圳新区域新的发展期望。

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揭牌,弹指间,走过了“全面履职元年”和“全面履职提升年”,今天正式迎来了揭牌两周年。大江东去,不舍昼夜。两年间,新时代的“拓荒牛”们两步并作一步走,一天当作两天用,以创新引领发展,用实干再造新城,在深汕大地上浓墨重彩续写着改革开放再出发新的“春天的故事”。

不负历史 在农村城市化上闯出一条新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嘱托广东要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

“省委省政府设立深汕合作区,是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创举。省委书记李希在深汕合作区调研时指示,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深汕合作区建设各项工作,把深汕合作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滨海新区、产业新城,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范例、创新典范。省长马兴瑞、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先后多次调研深汕合作区,要求按照世界一流标准,高质量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深汕合作区。”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省、市主要领导始终对深汕合作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我们高标准规划建设好深汕合作区,不只是推动一个地区的发展,更是探索一种“把特区建在老区家门口,特区带老区”的发展模式,一种让发达地区的优势资源、发展经验、发展理念更好地在相对欠发达地区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新模式。作为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深汕合作区肩负着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先行探路的重大使命,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大胆探索、先行示范。

深汕合作区作为深圳的一块飞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全国其它飞地更多的是指产业园区,而深汕合作区走的是一条升级赶超之路,要在一片工业化根本没有起步的荒芜之地,高标准建设一座中等规模的新城,从产业布局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都由深圳全面主导,开辟了打造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的先河。这座新城既是产业高地、成本洼地,也是生活福地、人文胜地,成为冉冉升起的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市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

平地起高楼,规划是关键。深汕合作区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理念引领城市规划,以规划之美孕育城市之美;坚持以全球视野探索新城未来轮廓,高起点规划好“成长坐标”,高质量保护好“城市基因”,高规格把握好“文化脉搏”;坚持规划在先、有序开发,强化规划的统筹性、前瞻性、保护性;坚持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汇聚世界文化与智慧力量,提升深汕新城的品质气质,全力打造深圳的升级版,让这座新城从“一出生”就光彩照人、大气磅礴。

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总体规划纳入深圳市第四版城市总规一同编制,今年3月5日,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明确了“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总体空间布局。目前,已组织编制各类规划项目62项,完成了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城市风貌、保障性住房等一系列规划工作,确保了新城建设科学有序。尤其是自2018年以来,连续3年面向全球先后开展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滨海地区城市设计、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每一次都吸引了国内外至少五六十家设计机构参与。滨海地区《新生共栖》方案,获得了2020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最高奖项——杰出奖,这是对深汕合作区“规划引领”达到国际一流规划水准的充分肯定。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美美与共。在深汕合作区五大组团中,东部组团精耕未来产业、展现名镇风采,重点打造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西部组团高举产业旗、走好先行路,重点打造先进制造集聚区;北部组团打造“深汕心脏”、守护“城市绿肺”,重点打造康养度假区;南部组团念好“山海经”、打响“文化牌”,重点打造新兴海港商贸区和滨海生态旅游区;中心组团做足政务服务、发力高端商务,50平方公里中心区规划方案出自加拿大USI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加拿大杰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体的《共生绿都》,多元并存,城在绿中,诗意盎然。

深汕合作区作为深圳的一座“卫星城”,这里既有高楼大厦,也有农家小院;既有宽敞马路,也有乡间小道;既有清雅书卷气,也有人间烟火气。在规划中,保留了大量农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现有森林覆盖率达75%,城中有村、村中有城,各取所长、共生共荣、美美与共,共同构筑出一座宜居宜业宜游诗意栖居的“田园城市”。

产城融合 按下高质量发展加速键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中部省份多个城市进行投资考察,也有城市主动上门开出很优厚的招商条件,但我们最终还是选定了深汕合作区,因为这里的政务服务跟深圳一样,‘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的发展模式跟我们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十分契合。”深圳珑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钢介绍,珑璟光电是一家集AR(增强现实)光学技术研发和专业化生产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AR近眼显示光学模组,广泛应用于警务、旅游、医疗等众多领域。比如,今年深圳光启推出了具备机动部署无感巡查功能的战疫产品智能头盔,最远可从15米开始对多人读取体温,可以实现毫秒级的反应,大大提升了巡查效率,产品畅销国内外,珑璟光电的阵列光波导镜片就是这款智能头盔的核心零部件之一。

在珑璟光电今年将生产线和注册地迁往深汕合作区之前,企业在深圳租了2000平方米的厂房,因企业处于成长阶段,去年和前年的产值都只有400多万元。今年受疫情及迁移生产线影响,可用于生产的时间只有4个多月,但企业的产值已接近5000万元,实现了质的飞跃。“除了研发和销售队伍留在深圳,目前,我们的管理层和工人全来了深汕合作区,还要增加新设备,明年产值会有新突破。”康钢信心满满地展望未来,下一步珑璟光电将再投3-5亿元在区内建设年产值10亿元的产业园。

珑璟光电所在的时尚品牌产业园位于西部组团的鹅埠片区,是深汕合作区的起步区,也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按照省、市主要领导“聚焦鹅埠、聚焦产业”的指示要求,揭牌以来,深汕合作区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主导产业集聚的同时,正努力做到项目到哪里、配套设施就建到哪里,做实做强鹅埠先行产业区,使这里成为先进制造业的优质平台。目前,鹅埠片区已实现落地产业项目79个,全区占比82%,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今年,该区还在这里划出46万平方米土地,以成熟的5G商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行业为先导产业,努力打造深汕工业互联网制造业创新基地。

与西部组团遥相呼应的东部组团,定位为科教研发区和未来产业区。这里规划建设了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面积13.5平方公里,并已纳入我市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区和三大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截至2020年底,小镇已累计引进25家实体机器人企业、2家战略平台企业。

产业一端连着经济发展,一端连着城市建设。深汕合作区遵循“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飞地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具有深汕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目前,全区已累计供地产业项目96个(其中88个来自深圳),已投产项目30个,已动工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超过53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近千亿元。

乡村振兴 建设深汕特色的“都市乡村”

“椰林树影、水清沙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位深圳游客入住深汕合作区鲘门镇百安村的民宿后,在微信朋友圈留下的赞叹。

百安村百安半岛三面环深汕湾,碧海蓝天,白浪银滩。建村200多年来,村民世代以打鱼为生,岛上古泉百年未干,各色瓜果四季飘香。不但自然风光优美,还拥有传统的疍家文化和红色文化,民间旅游方兴未艾。

2019年,百安村纳入深汕合作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启动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修缮南北广场,修复古村文化,打造夏日花园、民宿风情、休闲娱乐等项目,配套建设了百安渔港美食城和污水处理厂等。百安村村委会主任黄俊璇告诉记者,百安村装扮一新,犹如擦拭过的滨海明珠分外夺目,很多客人感叹这里透着一股地中海异域风情,客流量也开始成倍上升。

百安村的变化并非个案。“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发了几张村里的美图,儿子专门从深圳回来一趟看了看。”赤石镇明热村四季村民小组组长陈木贤说,短短几个月间,村里的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村里种上了许多桂花,池塘、栈道、观景台修葺一新,通透疏朗,古色古香,周边很多村的人都过来参观。

作为我市目前唯一拥有农村的区域,深汕合作区是深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2019年3月,深汕合作区正式接手辖区4镇乡村振兴工作。面对底子薄、基础差、起步晚、任务重的挑战,该区知弱而图强,出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345-187工程”工作方案(2019-2020年)》,全面实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力实施“八村示范全区整治”等行动。今年又出台了《乡村振兴“百日攻坚冲刺”行动方案》,开展区领导和中层干部驻村包点化解难题,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深汕合作区将全区187个自然村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城镇转化型8个、保护开发型48个、提升发展型55个、迁建合并型76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实施。同步启动了百安村、田寮村等8个特色村的示范创建活动;启动新厝林、羊坑、新城、秋塘4个广东省文化古村落及10个红色革命遗址的修复、保护与建设;为加快补齐农村基础短板,还以“代建+EPC”方式,协同推进111个非迁建合并村的工程建设,村道硬化、生活垃圾运转站、雨污分流管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厕所革命等建设工程,村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文化润城 在望鹏中塑造新城风骨

文化是软实力,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决定着城市的未来。

“我希望这片传统的渔村村落和疍家文化能够得到完美的保留。”在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国际规划咨询会上,专家的提议引发共鸣。

文化至刚、移山填海,文化至柔、润物无声。在建设新城过程中,深汕合作区精心打造国际级的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旨在让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使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创新成为旅游的生命,把小镇打造成为城市厅堂、艺术殿堂、创业学堂、度假天堂,赋能深汕新城高质量发展,成为新城的一张文化名片。

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合作区坐拥468.3平方公里陆域、50.9公里海岸线、1152平方公里海域,区内山、海、林、田、河、湖、草、湿地、温泉等自然资源禀赋兼备,客家、福佬、疍家、畲族等族群融合共生,移民文化、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文化交相辉映。

奋斗者的生活不只是5+2、白+黑,还有诗和远方。“深汕合作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仿佛回到了深圳经济特区创立初期,这是一首动人的旋律。”深圳市文联组织深圳知名词曲作家一行赴深汕合作区采风创作,大家无不心潮澎湃。

在深汕合作区中心区中轴线上,一座状似大鹏、面向深圳的山峰,取名“望鹏山”。今年4月27日,深汕合作区望鹏大讲堂正式启动,首期主题即为《先行示范、担当作为》。这座新城的未来不仅仅在于承载高端产业,更在于复刻深圳基因,传承深圳精神,铸就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深汕精神。

从自然景观资源的有序开发,到高品质文旅标杆的精心打造,从古寨古村的保护,到红色文化的传承,从《望鹏山》杂志的创刊到望鹏大讲堂的开讲,深汕合作区从一开始就放眼未来,打造人文深汕,孕育一座有品位见风骨的新城。

“望鹏”是一种期望的表达,更是一种不放弃的倔强,也是青出于蓝的文化自信,在深圳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中,深汕合作区当有一席之地、当助一臂之力。

不负人民 共建共享民生幸福标杆

39岁的叶子良是鹅埠镇蛟湖村人,在四川经商多年,眼见深汕合作区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朗,他选择回家乡发展。

“过去,我们当地4个镇的基础教育一直比较薄弱,相对好的中小学都是民办的,高中一所都没有。”叶子良有两个小孩,大儿子在私立学校读4年级,小女儿今年刚上一年级,对于家门口新建的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大家都喜出望外。今年9月新学校正式招生前,他带着小孩一起去参观,很受震撼。学校不但硬件配套媲美深圳本部,校长和教学骨干也都是从深圳本部挑过来的,面向全国新招的老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82.6%,毕业于双一流大学占比56.5%。小女儿入学南外后,进步很快,大儿子很羡慕妹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东部组团,深汕合作区引进了百合外国语学校集团,将投资建设一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寄宿制学校,包括小学36个班、初中48个班、高中24个班。位于西部组团的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今年正式开学,该校规划设置54个教学班、2520个学位,该片区还有两所幼儿园已经交付使用。中心组团将规划建设深汕高级中学和深汕合作区高中园。作为全区第一所高中,可提供3000个学位的深汕高级中学项目已完成部分前期招标工作,正在进行方案设计和建筑初步设计优化。深汕高中园3所公办普通高中建设用地已明确选址。南部组团和北部组团也在大力引进国内外名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汕合作区还规划了国际科教走廊,占地10平方公里,构建了从基础教育、特色教育、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全链条教育体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今年已与深汕合作区签约确定落户。

教育事业的内涵式、跨越式发展只是观察深汕合作区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一个切口。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今年已正式运营。为了进一步实现病有良医,目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已在深汕合作区形成了“一院三址”的发展格局。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深汕医院规划床位800张,定位为医教研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并将以甲等为建设目标,打造粤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医学中心。深汕合作区还借鉴“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经验,努力让深汕居民实现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该区“双六十”人才住房保障体系规定,公共住房的用地面积和建设面积在全区住房占比都要达到60%。目前,创业村、开元大厦等上千套人才住房已投入使用,深耕村、深颐村等4个大型上万套的人才住宅小区正加快建设,规划建设的临安里、临富里等4大公共租赁住房也能提供近万套人才住房,确保阶段性供给充足。根据人才住房发展目标,3年内,深汕合作区将规划建设8万多套人才安居房和公共租赁房。到2035年,建设住房约40万套,可以满足一百多万人口的居住需求。

本月底,深汕合作区首座城市公园英达斯瑞公园的智云谷板块有望对公众开放。在这里跑步,路边的智能灯杆显示屏可以即时呈现跑步者的心律、血压等指标,这是深汕合作区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细微体现。下个月,两家五星级酒店有望试营业。深汕合作区每个组团都既有产业也有生活小区,还有商业中心、公园,交通便捷,工作、生活、商业配套形成微循环,保障全区高水平的职住平衡。

按照规划,到2035年,深汕合作区人口将达到150万人,而深汕合作区当前公共配套设施按300万人标准配置,这是为了让城市更加宜居,也是为未来的发展留下空间。

深汕湾畔春潮涌,正是扬帆搏浪时。深汕人正以梦为帆,劈波远航。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