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打假”引出的反思
2022-07-14 07:50
来源: 深圳特区报

莫言“打假”引出的反思

人工智能朗读:

■赵志疆

7月11日,莫言在个人公众号上发布一篇名为《莫言:这些作品真不是我写的》的文章。莫言提到的假冒作品包括《你若懂我该有多好》《莫言说》《我》和一些诗词金句等。莫言表示,“这些作者都是才华横溢,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发自己的作品,用我的名字,岂不是便宜了我。”

虽然名为“莫言”,莫言却是“朋友圈金句”的一大“主力作者”,太多情意绵绵的心灵鸡汤,或措辞犀利的警世恒言,都是以莫言的名义广为流传。莫言此番“官宣”,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不掠人之美的态度,同时也不忘幽默了一把——他不仅配上了一些网友制作的“莫言表情包”,而且亲自奉上了一个“拱手告辞”的新表情。

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并没有对“朋友圈文学”嗤之以鼻,即使频频被人盗用名义,莫言也表现得十分慷慨大度。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气度。

说起来,莫言列举的“朋友圈金句”,确实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但其中高质量的“伪作”终究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只是一些貌似很有道理,实则经不起推敲的“心灵鸡汤”。不仅仅是莫言,太多名人都曾享受过同等待遇。如果说莫言是当代的代表,李白和杜甫毫无疑问是古代的“劳模”,种种“伪作”早已乱花渐欲迷人眼。

伴随着“语录体”的流行,“朋友圈金句”大行其道,由此折射出的现实则是知识传播日益碎片化。当越来越多的人绕过深度阅读,直扑“朋友圈金句”的时候,“金句”注水乃至伪作几乎不可避免。毕竟,“朋友圈金句”的作用在于提供谈资,其中的“含金量”不在于文字的内涵,而在于作者的咖位。

莫言对伪作说“不”,体现的是一种个人态度。不过,这种个人态度却不乏公共反思价值——当我们乐此不疲地转发“朋友圈金句”的时候,我们有多久没有摊开一本大部头书籍,展开一场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了?(作者系知名评论员) 

[编辑: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