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人,收好这份健康风险提示,健康安全过“五一”
2022-04-29 16:56
来源: 深圳新闻网

@光明人,收好这份健康风险提示,健康安全过“五一”

人工智能朗读:

“五一”将至

光明疾控提醒您

出行时请注意以下健康风险

↓↓


一、新冠肺炎

全球整体处于第四波疫情下行期。全球流行优势株Omicron变异株传播力强,境外输入风险将持续处于高水平。我国境内本土疫情仍呈多点散发和点状暴发并存的态势,省外输入风险极高。我市基本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但“内防反弹”压力较大。

【防控建议】

1.打疫苗。接种新冠疫苗可降低人群的病死率,老年人普遍体弱多病,亟需新冠疫苗“护体”,建议符合接种条件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尽早接种新冠疫苗。据深圳卫健委公众号,老年人群的不良反应报告率比60岁以下人群还略低。须注意的是新冠疫苗接种者和受种者(包括其亲密接触家属)在接种后48小时内不宜进行核酸采样。

2.做好“防疫四件套”和“五还要”。防疫四件套:勤洗手、戴口罩、勤通风、一米线。五还要:口罩还是要戴、社交距离要留、咳嗽喷嚏要遮、双手经常要洗、窗户尽量要开。

3.科学就医。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不适症状的,要尽快去发热门诊就诊。就医时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陪同人员也要注意做好防护。

“五一”出行提醒

【出行前】

1.提倡市民不跨市出行,非必要不跨省出行。严格限制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近14天内有新冠肺炎病例报告的县,以及省外陆地边境口岸城市。

2.前往景区景点前,建议先通过网上预约,提前了解目的地疫情防控要求,避开高峰期前往,避免扎堆。备足出行期间所需的口罩、纸巾等用品,还可以适当备一些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在没有洗手设备时可以用于清洁双手。

3.出行时注意手卫生、全程佩戴口罩;注意咳嗽礼仪,不扎堆,尽量保持一米社交距离;尽量使用线上支付;配合各公共场所的测温扫码等防疫措施。

【返程后】

1.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不适,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排查。

2.密切留意疫情走势,返回后若您发现近14天到过中高风险地区以及有本土疫情报告的城市、与阳性人员同乘交通工具或活动轨迹有交集请主动向社区报备,并配合做好疫情防控措施。

3.市外来(抵)深人员须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在抵深前24小时内通过“深i您”进行申报,抵深后主动向所在社区、单位、酒店报备,并主动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二、登革热

5月我区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湿热气候和环境利于蚊媒孳生,适宜登革热的传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 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目前还没有能有效防治登革热的疫苗和特效药,广大居民需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防蚊灭蚊高招

1.保持通风干燥。勤打扫、多通风、避潮湿,蚊子跟你说拜拜。

2.安装纱门纱窗、挂蚊帐。把蚊子挡在外面,让它们“看”得到,咬不到。

3.清除蚊虫孳生地。无积水不蚊虫,清除积水是灭蚊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大家平常要对可能蓄积蚊子幼虫的水体容器进行清理,如旧轮胎、废旧缸罐、水沟等。水生植物容器三天左右换水一次,换水时冲洗容器内壁和植物根部;不好清理的储水容器,可加盖防止蚊虫孳生。

4.消灭成蚊。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约半小时到2个小时左右开展灭蚊效果最好,家庭灭蚊首选电热蚊香液、电热灭蚊片、电蚊拍等。也可使用杀虫气雾剂灭蚊,使用时尽量不要朝衣物、床单、家具、皮肤上直接喷洒,喷洒前收藏好食品和餐具。

5.做好个人防护。外出尽量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喷涂蚊虫驱避剂。

6.东南亚、非洲等疫情流行区归国的人员需做好自身监测,出现发热等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当地医院就诊并告知医生出境史。


三、野生蘑菇中毒

【专家提醒】

春夏季多雨,适合野生蘑菇生长,野生蘑菇毒性难辨,近日广东省发生多起白毒伞中毒事件,多人送院治疗,市民需提高警惕。

(图片源自网络)

【健康知识点】

据统计,我国已知具有较明显毒性的毒蘑菇种类多达200多种,广东则有100多种,广东常见剧毒蘑菇种类有白毒伞(致命鹅膏)、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粘盖包脚菇、簇生沿丝伞(簇生黄韧伞)。人们在误食野生有毒蘑菇后,绝大多数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表现为食用后1小时到2小时即可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部分为神经精神型,表现为流涎、大汗淋漓、肌颤、瞳孔缩小、头晕、精神错乱、昏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肝炎、溶血甚至死亡。由于野生毒蘑菇毒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耐高温、耐干燥、耐酸碱,一般烹调加工不能破坏其毒性,同时其毒性成分复杂,误食中毒后往往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且没有特效疗法。

防控建议

1.现在还没有简单方法可以辨认蘑菇毒性,最科学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方法就是不采、不买、不食,不迷信经验判断毒性。

2.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尽量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

3.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后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尽早采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

4.催吐后应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或野生植物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

(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谢燕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