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之间显真章!吴云天: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2021-12-15 21:59
来源: 深圳新闻网

推拿之间显真章!吴云天: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人工智能朗读:

吴云天诊桌上时刻备着一叠加号单。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12月15日讯(记者 蔡晓华 黄卓坚)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推拿科医生吴云天的诊桌上常年摆着一叠加号单和一个握力器。这是入行二十三年来,他对自己行医的坚持:不能让病人白跑一趟——哪怕加号加班,“起码要让病人心里有个底”;不松懈对临床技能的磨练——路边等车的空当,一只手也要在兜里攥着握力器锻炼手力。

一张张手写加号单,记下的是一名医者的仁心;而和握力器一起紧攥在手心里的,还有对患者的尊重与担当。

从书生到医生,病人是最好的老师

“一位刚退休的阿叔,得的是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二十三年过去,吴云天仍清楚记得自己的第一位病人。

1998年,刚从医学院毕业的他南下深圳。由于当年各方面条件尚未完备,刚入职,吴云天便得独立出诊。面对第一位坐到自己诊桌前的病人,初出茅庐的他战战兢兢、反复查体,甚至紧张得当场翻起了书,边看边诊。

吴云天回忆自己初次接诊时的情形。

“当时一看就能知道我是刚毕业的。但他能放心地把自己交给我,允许我在那翻书确认……那整个过程,我一直记到现在。”对自己初次接诊时的情形,吴云天仍记忆犹新。

“病人是不会照着课本去生病的。与病人进行深入交流沟通,才是一个医生成长最快的道路,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好几年前,这位老先生又挂过一次吴云天的号。阿叔年事已高,而当年边看病边翻书的愣头青医生,已成长为科室的中坚力量,两人再话当年,感慨万千。

吴云天为病人做推拿。

患者的信任与理解,帮助吴云天跨过了入行的第一道门槛,这让他感念至今,无形中,也将其内化为了自身的行医之道。

医病医心,亦医亦友

“中医治病讲因缘。同一个病找不同的医生看,治疗方法和开的药其实大同小异。患者对你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你的信任。”在吴云天看来,要不辜负这份信任,关键看两步:专业基本功与沟通交流术。

推拿考验持久力,针灸讲究爆发力,推拿科医生的基本功,全在一双手上。采访过程中,吴云天随手拿起一个握力器向记者演示,这是推拿科每一位医生的练功必备。他常常揣一个在衣服兜里,过马路等车的空档,便见缝插针地练起功来。状态好时,一个20磅的握力器,他可以紧紧攥住五分钟不撒手。“有句相声行话讲,‘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我们一直强调练功、强调临床技能实践正基于此,不论到了多大年纪都不能懈怠,这是对患者的尊重。”

吴云天进行日常的握力器训练。

“来推拿科室就诊的以慢性病患者居多。长期受病痛折磨,心理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影响,”吴云天告诉记者,病人的生理痛苦和心理痛苦同样需要留心。

因此,他几乎从不拒绝患者的加号请求。“他既然到了医院,我就觉得他是不容易的。不管加班还是怎么样,起码要让人心里有个底回去。”而另一方面,出身辽宁的他,擅长将“东北式幽默”融入与患者的相处中,用生活化的语言和例子帮助患者减轻压力,理解和接受自己身体上的病理变化。

吴云天为病人答疑解惑。

“医技严谨医术高明,幽默亲切,沟通无障碍”,在相识十三年的推拿科护士长游旅眼里,正是这种仁者之善、医者之严,为吴云天赢得了众多患者心中的“好口碑”。

患者“年轻化”,精神压力成主要诱因

患者的年轻化,是近几年吴云天接诊时日趋强烈的感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一系列中老年群体常见病,正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有时候一个上午的门诊下来,连着好几位患者都是小姑娘、小伙子。

吴云天与同事交流患者病情。

吴云天回忆,九十年代末,门诊患者的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当时整个深圳市的平均年龄在二十五岁左右,而现在,深圳市平均年龄上去了,劲椎病患者的平均年龄却下降到了三十五岁上下。

而这一“年轻化”趋势与当下年轻人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有着密切关联。吴云天解释道,当人处于高强度精神压力下时,肌肉也会同步进入紧张状态,这使得对应的关节肌群易疲劳,进而影响肌体的正常运行。

他提醒,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身体的疲劳反过来会加剧人的心理负担。若不注重调节内心同时加强身体锻炼,长此以往,人就会陷入一种“慢性疲劳”状态,“那些本来不应该出现的疾病,也会随之出现。”

吴云天诊桌上一直摆着女儿的童年照。

除了加号单和握力器,吴云天诊桌上一直摆着的还有女儿的童年照。当记者问起时,他透露,今年刚升上高中的女儿流露出了学医的意愿。

“太辛苦了,我怕她吃不消。”夜班白斑、见习规培……他掰着手指头向记者算起一名医生的“成长帐”,这是采访中他唯一一次提及“辛苦”二字。但下一秒,他又忍不住分享起女儿对于中医的兴趣,“《本草纲目》上卷,她已经读完了四分之一,还会就里面的问题向我提问。”担心文言文女儿读着艰涩,他还新买了一套简易配图版《本草纲目》放在家里。

怕女儿吃苦,却又难掩自豪。这是一份甜蜜的“顾虑”,里面藏着一位父亲对于女儿真挚的爱意,也藏着一个医生对自己职业朴素的骄傲。

[编辑: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