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管理与隐私的“平衡木”
2021-12-07 07:36
来源: 深圳特区报

走好管理与隐私的“平衡木”

人工智能朗读:

■王琳

日前,某公司通过统计排查非工作流量信息,对员工在办公区域内看视频、听音乐等行为通报处罚,引发热议。更早些时候,还有公司使用高科技坐垫监测员工心跳、呼吸等身体状况,以此防范员工偷懒,引起一片哗然。

数字化时代,通过各种数字化手段对员工加强管理,这本是“向科技要效率”的大方向。但这还关联着另一个议题:如此“监控”有无边界?是否侵犯员工隐私?是否能真正提升工作效率?

从人性上看,好逸恶劳本是常态。如果可以“带薪摸鱼”,又能不被发现,有什么理由拒绝呢?以指纹打卡、门禁人脸识别等数字网络技术来替代传统的考勤机,已成为企业内部管理常用的举措。考勤制度本身无法“人性”化,它就是客观记录和客观呈现。但执行考勤制度的人可以人性化。若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大可遵循企业规章进行人性化处置。

反过来说,没有哪家企业能容忍员工三天两头不在岗,或在岗追剧、浏览购物网站甚至打游戏。若员工人人都“带薪摸鱼”,这个企业也断难支撑多久。企业难以为继,受伤的不仅是企业,同样还包括所有员工。

合乎法度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应该得到尊重。规范公平、赏罚公正,这也是对拒绝“摸鱼”、努力工作的员工的认可和尊重。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又是柄双刃剑,在便利了企业监督管理员工的同时,也因收集了大量员工的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而对企业在保护员工隐私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企业内部的监控摄像头,门禁上的人脸识别信息,员工通过公司网络而产生的浏览数据等等,均需一整套科学而严格的采集、固定、保存、查看、提取、复制、公开等程序,来加强管理。对这些数据,企业仅能基于管理的需要进行合理使用。如果从企业内部泄露了员工的个人信息或数据,则企业将承担法律责任。

管理是平衡的艺术。数字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但在拥抱数字化管理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越雷池、不逾底线、不反人性,如此才能走好管理与隐私的“平衡木”。

(作者系法律工作者 资深媒体人)

[编辑: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