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多年来,一些地方村(社区)牌子数量多、种类多、虚名多,是基层工作重要负担,一度使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自去年以来,山东立足“牌子在下面,根子在上边”,自上而下高位推动,对“牌子之乱”进行集中整治,全省190余万块牌子被摘掉。
仅山东一省就一次摘除190余万块牌子,这一数字惊人!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基层,这个数字或许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中国人讲究“名(牌)正言顺”,有个牌子好干事。不过,一个小屋子,门口挂满什么“中心”“之家”“协会”等几十块牌子,看似堂皇,实际上却往往是“有牌无服务、上墙不上心”。
事是人干出来的,不是牌子挂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一线的基层部门这么喜欢挂牌子呢?追根溯源,就是一个“灵魂拷问”:这些乱七八糟的牌子,究竟是挂给谁看的?说句大实话,当然是挂给更高层级的领导看的,给上边的检查组、考核团看的。
牌子过多过滥,说到底就是两个原因:一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繁盛于斯,玩“花架子”、搞“走过场”,按“牌”索骥来迎评迎检;二是基层工作层层加码,逼得基层工作人员只能用牌子来应付差事。
满墙的牌子,本身就是一则“醒世恒言”。牌子满墙,不等于群众满意。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很多事情也不是牌子一挂就可高枕无忧的。流于表面的牌子,反倒让群众心生厌恶。牌子太多,亟待清理——不仅应该是“谁的孩子谁抱走”,更要顺藤摸瓜,看看究竟还有哪些部门的工作是靠牌子撑起来的。
清理“乱挂牌”,也得靠“双减”。一是落实工作更务实些,自上而下地减少公共治理中的“牌子依赖”;二是布置工作更科学些,以清单制对挂牌这件事严肃对待。让牌子回归其基本价值,破除“考核唯牌论”,基层各项工作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系知名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