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集纪录片《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上线 透过文物看千年海丝繁华商贸
2023-05-19 08:56
来源: 南方日报

8集纪录片《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上线 透过文物看千年海丝繁华商贸

人工智能朗读: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自宋朝起,黄埔古港书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篇章。如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仍在南粤人民的基因中流淌传承。

近日,南方都市报、N视频重磅推出大型融媒策划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邀请多位文化探寻者,走进内容丰富的民间博物馆,找寻篆刻其间的湾区文化记忆。

本期特邀文化探寻者中国香港主持人陈贝儿认为,“这是一条自古传承至今的文化脉络。我始终相信,只有知道先人们从哪里来、曾经历过什么,我们才能对当下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才能对前路更有底气与自信。”

阳江 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学富五车”

藏书3万余册 

书中探索本土文化

1987年,载有大量货物的南宋商船“南海Ⅰ号”在广东阳江上下川岛西南海域被意外发现,8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鲜活历史片段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也展露出阳江作为古时海上贸易重要支点的历史一角。

为探寻这座南方海滨城市的文化脉络,陈贝儿走进了位于阳江市区江朗大道一侧的五车斋藏书博物馆。在这座总面积不过百余平方米的藏书馆里,一万多册与阳江息息相关的书籍整齐地码放在层层书架上,静待翻阅。

馆长覃世尧自幼喜爱购书和阅读,家中藏书达3万多册。“虽然读书、藏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但若是能以个人爱好贡献社会,何尝不是一件乐事。”抱着这样的想法,覃世尧将自己藏书中与阳江有关的部分拿出来,于2015年创办了五车斋藏书博物馆,取义“学富五车”,每逢周末免费对外开放,供公众借阅。

在覃世尧的设计下,藏书馆共分为上下两层。一楼主要陈列各类专题内容,包括阳江名人签名本,阳江重大历史事件、阳江党史等相关书籍和报刊资料;二楼则为阅览区,系统性地集纳了阳江籍作家、画家和书法家的各类作品,以及其它文史、诗词歌赋等方面的资料。

近几年来,随着五车斋藏书博物馆在阳江越来越为人所熟知,覃世尧开始带着藏书走出书斋,以研讨会、交流会的形式带动更多人加入阅读的行列,共同从书籍中挖掘、探索阳江本土的历史文化。

“时间胶囊”

“南海I号”是阳江城市

文化底蕴最好见证

谈及阳江的文化新名片“南海Ⅰ号”,覃世尧的言语中透露着骄傲,“这说明阳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中转站,是阳江城市文化底蕴的最好见证。”如何才能最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覃世尧给出了他的建议——去海陵岛上看一看。

顺着覃世尧的指引,陈贝儿来到了距离阳江市区20公里的海陵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坐落于此。馆外,十里银滩微风阵阵,南海碧波一望无际;馆内,“南海Ⅰ号”躺在为它量身打造的玻璃“水晶宫”内,考古工作者正小心翼翼地探寻着这艘古船内蕴藏的文化密码。

在这里,陈贝儿遇见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下考古与技术部副主任叶道阳。从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2013年开始全面发掘,叶道阳几乎全程参与了“南海Ⅰ号”入驻“水晶宫”后的考古发掘工作。叶道阳将“南海Ⅰ号”形容为一个巨大的“时间胶囊”,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着最直接立体的实物证据。

陈贝儿注意到,“南海Ⅰ号”上的许多瓷器并非传统器形,而是为了适应不同外销市场的审美及实用需求。“这反映了外贸对当时陶瓷制造工艺的巨大影响。”叶道阳说,“从‘南海Ⅰ号’中不难发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大航道,我们的先辈们把当时最先进的经验和理念捎到远方,也吸纳、包容了很多外来文化和技术。”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普及公众”

“私藏”变“公藏” 

讲好中国瓷器历史

在广州越秀老城区德政南路的街角处,一座红砖小楼临街而立,“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金字匾额与沉重古朴的木门相得益彰。推门而入,随着一件件诞生于不同年代的古陶瓷藏品映入眼帘,一段中国瓷器从诞生走向成熟的历史徐徐展开。

在馆长蒲亭利的带领下,陈贝儿的思绪被拉回千年前的时空。

“这件商代的原始青瓷罍是馆藏年代最久远的瓷器,它见证了中国瓷器的诞生。”沿着观展线路缓步向前,蒲亭利逐一介绍展柜里的藏品以及它们背后的历史脉络,“青瓷是中国瓷器史上出现最早的瓷器品种,后来经过近千年的技术变革,才出现其他品种,逐渐发展出白瓷、色釉瓷、青花、彩绘瓷等陶瓷工艺,直到清代达到顶峰。”

“陶瓷工艺的发展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是中华文化重要而独特的载体。”蒲亭利特别指出,馆藏许多文物都是“海捞瓷”,从中可以窥见古代海上瓷贸易往来的繁盛。

目前,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内共有600多件藏品,其中大部分都来自蒲亭利父亲的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蒲亭利的父亲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南下,最终在政策吸引下在广州落户扎根。2012年11月,蒲父着手创办了这家古陶瓷博物馆,将“私藏”变为“公藏”,“普公”即取“普及公众”之意。

开馆十年来,普公古陶瓷博物馆已经收到100多件由古陶瓷爱好者捐赠的藏品,这对蒲亭利来说是一份感动,更是一份激励,“这些古陶瓷爱好者们将自己的收藏捐给我们,也是希望这些藏品能被更多人看见,其中蕴藏的文化基因能够得到更加有序的传承。”

文化传承

粤商捐赠藏品千余件

“每件广彩都是限量版”

广州文化公园,这里曾是清代十三行商馆区的遗址。两百余年前,十三行的商品从这里装船出发,远洋万里。如今,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在同一片土地上开门迎接四方来客。

1757年,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只保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十三行一度垄断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进出口贸易,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历史印记。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成立于2016年,目前馆藏文物超过5000件(套),其中多数由粤商王恒与夫人捐赠,因此展馆二层长期专设“王恒、冯杰伉俪捐赠藏品展”,王恒也成为了十三行博物馆的荣誉馆长。

2003年,热衷古玩收藏的王恒偶然遇见了一件当年从十三行出口到欧洲的广彩,被精湛的做工深深吸引。“十三行不仅是广州历史的一部分,也是展示广州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作为广州人,我应该更多关注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在王恒看来,十三行的文物彰显着先民的匠人精神,亦具有中西合璧的独特魅力。“早期广彩一件瓷器就是一幅画,很少重复,每一件都是‘限量版’,是名副其实的‘顶级奢侈品’,受到欧洲贵族的追捧。”

2013年4月,广州市政府为十三行博物馆,特向海内外征集与十三行有关的实物、图片和史料。王恒看到这一消息后,毫不犹豫地作出了捐赠的决定,一次性拿出千余件文物,此后更不断增补,持续丰富着十三行博物馆的馆藏。

“您为什么愿意将这些珍贵的文物悉数捐出?”面对陈贝儿的提问,王恒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十三行是广州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但在收藏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大家对十三行的了解其实并不多。我把它们捐给博物馆,让大家一起欣赏、研究,就是想让更多人对这段历史和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这是我作为企业家回馈社会、为广州传统文化传承出力的一种方式。”

如今,打开社交平台可以看到,不少年轻人将十三行博物馆称作“打卡”必备的广州文化地标,王恒对此深感欣慰。在他看来,如今广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与这段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年,广州作为贯通中西的交汇点,在对外输出中国工艺的同时,也吸收着海外的文化、技术,并逐渐通过汇聚于此的外省行商辐射至全国各地。”王恒接着说道,“受此影响,广州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引进西方思想、创办西式学堂的地区之一,也因此培养出一批革命先辈。这种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传承至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广州人。”

探湾区珍宝

觅岭南风华

散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灿烂的民间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体量巨大,是南粤人民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反映和载体,镌刻着源远流长的湾区文化记忆。

南方都市报、N视频重磅推出8集纪录片——《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之第一季“民间博物馆”,邀请文化、艺术、建筑、体育等多领域名人,如: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林蓝,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总建筑师倪阳,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设计负责人曹雪,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香港主持人陈贝儿,时尚博主黎贝卡,奥运冠军谢思埸,香港嘻哈音乐组合农夫等作为湾区文化探寻官,一同探寻珍藏于岭南大地的民间文化宝藏与包罗万象的岭南文化内涵。

其中,《海丝商脉》一集邀请香港主持人陈贝儿作为湾区文化探寻官。从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为切入,以“岭南商业文化的古与今”为主线,串联多个民间博物馆,看这条坚强的陶瓷纽带,如何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东江遗韵》则由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循着大文豪苏东坡的足迹与诗句,探访东江民俗文物馆、东坡纪念馆等,追溯东江民俗文化之源,看东江流域文明如何在千年流传中,仍旧散发兼容共生、个性独特的魅力。

此外,《千年绣色》《精雕细琢》《岁月之酿》《广府药膳》《匠心巧思》《沧海桑田》等各集,分别从千年粤绣、岭南雕塑、酒文化、建筑文化等方面去讲述民间文化的特色,展现民间博物馆中的珍藏。

岭南民间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每个博物馆更有自己的“镇馆之宝”。

走进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的南宝东江古陶瓷博物馆中,东江中出水的“陶瓷遗臻”琳琅满目,原始青瓷、古陶瓷标本、青铜铁器、明代三彩……历史上东江先民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由一件件藏品串起。

在杨坚平非遗传统工艺博物馆,这里的3000多件藏品涵盖了潮州八大工艺门类的30多个品种,既有大师名作,也有沧海遗珠,每件作品都“潮味”十足。

设计精巧的岭南青瓷鼎是普公古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馆藏的两件国家一级文物之一。

在《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8集纪录片推出的同时,南方都市报、N视频也将推出一位“新主播”——岭梅香。她也是湾区民间博物馆首个“数智人”。岭梅香诞生于南都、N视频与广州虚拟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共同研发,她的动态活化和场景融合依托于虚拟动力的数字孪生技术,让静态的数字模型真正“活”起来,变成一位顾盼生辉的鲜活少女。再借助三维与实景视频合成渲染技术,让“岭梅香”走进现实场景。

翁安琪 危艺 实习生 李晓艺 钟锐钧


[编辑:林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