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 约个“搭子”一起学习、健身、追星
2023-05-12 07:49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 约个“搭子”一起学习、健身、追星

人工智能朗读:

寻搭子年轻人的社交新方式【基于共同兴趣或目标建立具备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社交选择】

“下课一起吃饭啊!”“一起去看最新的电影吧!”“唉,早八又要迟到了,幸好有你陪着我。”这些对话在当今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它们代表了一种新型社交方式,被称为搭子。健身搭子、追星搭子、读书搭子……在特定领域,当今年轻人正在寻找合适的搭子。这种“有指向性”的社交需求成为了他们寻找搭子的基础,也催生了搭子文化圈。与普通朋友不同,搭子是年轻人之间基于共同兴趣或目标建立的新型社交方式,提供了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社交选择。

年轻人约个“搭子”一起学习、健身、追星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搭子?”很多年轻人的答案是:和我趣味相投、好相处、容易约。

“今晚去单车课,七点不见不散。”阿威想要减肥,又怕自己缺乏动力,于是他给自己找了一位健身搭子——热爱骑行运动和健身的晓晓。

大学的健身房每晚都有单车课,只要没事,晓晓基本上是风雨无阻地去锻炼,“不只是为了减肥,真的是喜欢和享受运动带来的感觉。”晓晓这样的心态也影响着阿威。

每次单车课前,两人会聊一些运动、健身的话题,阿威还会带一些零卡的运动饮料给晓晓。“阿威作为健身搭子是很合格的。”当晓晓偶尔想偷个懒时,阿威也会喊她去上团课。

“这就是健身搭子的意义,相互鼓励、督促,分享运动心得和状态。”晓晓说,慢慢的,除了健身,学习和生活的话题,两人也会聊一聊,所以阿威现在已经不仅是她的健身搭子,而是好朋友,“我们处在一个很舒适的社交和交流状态里。”晓晓说。

咩咩是个狂热的推理迷,也是东野圭吾的铁粉。每逢有推理类新书上市,她就喊上自己的“书搭子”甜豆——另一位沉迷于看推理悬疑小说的东野圭吾粉,总会第一时间到书店看实体书。

对于这对书搭子而言,他们相处的基本点是兴趣一致,所以也更像是彼此的“精神搭子”。

“在比较浮躁的时代,甜豆是能陪我静下来的那个人。”咩咩认为,寻找一个“精神搭子”,最重要的是能懂自己。“别人大多在刷短视频时,我能和‘精神搭子’共享我的心理空间和精神世界,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咩咩说。

小河近期在追一档韩国男团的选秀节目,前两天,她找到了一位“追星搭子”——小魔仙。小魔仙是小河舍友的好朋友,小河会时常与舍友分享她的追星心得,小魔仙也会给小河舍友发很多这档节目的讯息,而小河的舍友根本不看这个节目,于是决定“搭桥”建群,让小河和小魔仙在群里聊。

“搭子”不等同于密友功能需求大于情感依赖

有人把搭子等同于好朋友,也有人认为,搭子和密友之间,仍是不同概念,至少需要经历时间的检验。

在某段实习经历里,瓜瓜认识了很多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实习生。工作之余,大家会聚在一起吃饭、聊天。逐渐熟络后,他们还会在周末一起组织活动。于是,瓜瓜拥有了一群游玩搭子。实习结束后,大家也没断了联系,时常约出来玩。

谈及选搭子的标准,瓜瓜说:“首先要真诚,其次是有趣,第三是合拍。”瓜瓜认为,搭子是朋友的一种,朋友不一定什么事都有兴趣一起做,但搭子就属于某个更为垂直的领域。

今年,瓜瓜和游玩搭子们一起去过西湖、灵隐寺、十里琅珰、良渚、兰心大戏院,一起感受过livehouse的夜生活,也曾一起去浙大体验别人的校园生活。这其中,令她印象深的是这群游玩搭子陪她过了农历和阳历的两个生日。“感觉上很合拍的朋友,可以探索更多搭子的可能性,比如说饭搭子、演出搭子,也可能成为旅游搭子。”瓜瓜说道。

在咩咩看来,朋友和搭子并不冲突。搭子相对于朋友的功能而言,更偏向某一个范围。

“从交流内容来说,我和搭子聊天的内容仅限于与爱豆相关的事,所以严格说我们并不算是朋友。”而在小河看来,搭子关系仅承载着她日常生活的小部分分享内容,而对于朋友,她会分享更多有关吃饭、健身、学习和苦恼等等琐碎的内容。

“此外,我对朋友和对搭子的要求也不一样。”小河说,自己对朋友的要求会更多,比如在亲密关系中能积极回应、被坚定地选择、被特殊偏爱等。相较之下,小河对搭子就没有太多的情感依赖。

“社交边界”更清晰不至于“入侵”生活太多

在谈到搭子时,很多年轻人提到了“社交边界”——这种可以共享爱好又不至于“入侵”生活太多的搭子社交,让年轻人感到更为舒适自在。

“所谓的社交边界感就是社交的分寸。”采访时,琳琳说,她最近和室友闹掰了,“我和室友之前关系还不错,相处比较有分寸感。”但渐渐地她发现,室友会因为两人特别熟悉了,就随便用她的东西而不打任何招呼,“有时候我给家人打电话,她也会不断插话,对我的生活指手画脚。我觉得这就挺缺乏社交边界感的。毕竟,你觉得是好心的事,我不一定能接受。”琳琳说,现在她很希望找到“合住搭子”,保证双方的社交保持在合理的边界范围内。

在谈及社交边界感时,小河则认为,社交边界感涉及尊重问题。出于尊重,“搭子”社交也需要考虑到对方喜欢怎么样的相处模式,该进则进,该退则退,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施加在别人身上,也要坦然接受社交中不对等的情况。

因为在寻找的是追星搭子,在选取搭子的标准方面,小河有三点要求:首先是搭子的个人标准,“如果我是唯粉,肯定是选和我喜欢一样爱豆的人。”其次,是搭子之间的交流标准,“搭子的三观需要和我相近,且表达方式不能过于偏激,不然容易有矛盾,追星就不快乐了。”最后是搭子之前的情感置换标准:“我们彼此需要能互相输送情绪价值,有交流、有置换,这样才能长久。”

“每个人都是形状不一的拼图,有时候止步于点头之交未尝不是一种好的选择。”小河认为,朋友是在一次次选择中与自己选择一致的人,如果很明显地感觉到与对方的选择不同,边界其实就显现出来了。看到了边界之后,不要期待对方强行为自己改变,也不要强行让两人走在一起。

珍惜已建立起来的友谊不愿降级为“点赞之交”

在社交网络上,很多同学广发“搭子招募帖”:“求饭搭子”“求咖啡搭子”,也有同学通过一系列精密的量表测算来寻找最合适的搭子。

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乐渊回到宿舍,他躺在床上,打开社交软件。消息栏里热热闹闹的满是一众小红薯的私信。“同学你好,请问你可以带我去地大逛逛吗?我也可以带你去我的学校逛逛!”“给你补充一个,人大校友可以入校,现在邀请亲友也可以了。”

乐渊是中国地质大学研一的学生,如今他也是一名校园博主,实时发帖汇总北京各大高校的新鲜资讯,例如学校的进出校规定、是否能够邀请亲友入校参观等等。

“我是一个INFP(调停者),性格比较内向,在学校里的朋友很少。平常吃饭、上课都是我一个人。”乐渊说,起初做这件事的意义是他想去其他学校逛逛,和更多人建立联系;顺便找一找自己的“搭子”。

乐渊对搭子的唯一要求是“对方要对自己真诚”。乐渊和“搭子”取得联系后,会为搭子发放一张问卷,询问对方想要和自己成为什么程度的朋友,再根据对方的意愿,在心中为对方划分一个等级。

“假如你填了A,那么我也会把你当成我的A对待,经常主动和你聊天,对你分享我的心事。但这种等级并非固定的:如果你做问卷填了A,但你总是不回我消息,对我爱搭不理,我会在我心里把你降成B。”

在乐渊的眼中,搭子和朋友没有任何区别。乐渊说,在寻找搭子的过程中,他发现,原来很多人有愿意,并且能够真正和自己成为朋友。乐渊很珍惜和搭子们建立的友谊,不愿轻易把他们降级为“点赞之交”,甚至给自己设立了维系搭子的“制度”:和A等级的朋友至少要一星期聊一次天,“这是最低的标准。”

接触的搭子越多,乐渊的交友也变得越自如。“本科时有个女生为了感谢我的帮忙,请我吃饭。当时我都不敢坐她旁边,全程也没敢看她,甚至不敢和她说话。”

现在,乐渊有了很多“互逛搭子”。前几天,乐渊约了两位北京林业大学的“搭子”,三人相约在北林的“林之心”标志建筑物碰面,一起逛校园。

乐渊的搭子遍布北京各大高校,无论男生女生,“交道打多了就放得开了,慢慢地我们也会讨论些情感话题,大家基本没什么隔阂。”

对话

当代年轻人更追求弱关系和轻社交

周琼作为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副教授,同时也是影视传播与新媒体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常年从事文化传播、新媒体与社会研究,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年社交关系有独到理解。关于年轻人找搭子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文化转型,北青报记者专访了周琼博士。

北青报:大学里年轻人找搭子的情况多吗?

周琼:我关注到学校里有很多搭子,一起点外卖、去食堂的饭搭子;图书馆里的自习搭子;考研期间,三两个人结成考研搭子,在群里早起打卡……学生群体里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北青报:搭子和同学、朋友有什么不一样?

周琼:搭子更像是“高于同学、朋友未满”的状态。它是基于特定场景、特定功能性的关系,更强调速成。相比搭子,朋友更细水长流,知道彼此的需求和喜好,日积月累起来的情谊。

北青报:有人把搭子视为亲密关系的平替,您觉得这种心态说明什么?

周琼:新一代年轻人的自我意识很强,这也是今天年轻人的重要特征。很多人不愿意在一段关系里委屈自己,合则来,不合则散,会更加关注到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这是和往届年轻人很不同的一点。

北青报:您怎么看待这种更有指向性的社交需求?

周琼:快节奏的时代里,人们更渴望速效的轻社交和弱关系。社会快速发展,一切以“效率”为先,生产需要效率,关系也需要速成的效率感,年轻人开始更注重交友的功能性。传播学有“弱关系理论”——两个人的关系在某些场景下维持特定的关系,既可以给彼此提供必要的支持,又可以随时抽身,不需要付出自己所有的精力去维系一段关系。搭子文化就和弱关系理论很契合。

整个社会高速运转起来后,用精细化的指标衡量社会,造成了人们在社交关系里的改变。大家会计算社交成本、考虑值不值得,所以更多地会选择更有效率的轻社交。

北青报:搭子文化的背后折射了年轻人怎样的人际交往趋势?

周琼:感觉年轻人的交友越来越务实了,在社交方面也有懒惰化的趋向。年轻人在社交方面更理性化,这对个人来说,情感层面的沉没成本会少一点。这也是社会高速发展期里,人和人关系要经历的必经阶段——人们对情感的付出越来越谨慎。这也体现在年轻人在恋爱方面,现在很多人不想经历恋爱的流程。心动过后,一些人会选择把感情停在最美好的阶段然后全身而退,他们不想让日后的柴米油盐破坏掉最初心动的感觉。

北青报:现实中,也有从搭子进化成情侣的情况,今天的新亲密关系创建路径和从前有什么区别?

周琼:这当然也是一种路径。说从搭子到情侣、从搭子到密友,极大缩短了相处的进程,会让年轻人更快地遇上对的人,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门当户对”文化在年轻人当中更加盛行。以前大家会觉得年轻人喜欢冲破世俗,排斥传统的婚恋观,但在我们的一项调研中发现,今天的年轻人更接受门当户对,更希望各方面都搭得来:思想层面要有交流,物质层面也要匹配,才能达到情绪上的一拍即合,他们觉得这样的婚恋才是比较稳定的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两个身份地位悬殊的人,很难在恋爱的场景里重合——这也是“搭子文化”带来的一个新的思考,年轻人更强调共性,通过搭子文化找到适配自己三观的人。

(文中受访者为化名)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实习生 田璐瑶 王伊朵

[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