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苏区货币,咋防伪?就靠这个“土方法”
2021-06-02 08:06
来源: 央视财经

第一套苏区货币,咋防伪?就靠这个“土方法”

人工智能朗读:

就在苏区纸币发行过程中,还发了一件趣事。

五角纸币曾被印刷成两种颜色,绿色和红色。同一面值为什么颜色却大相径庭,难道其中的一张是假币吗?其实,这是因为当时缺少印币的专用油墨,红军只能用其他颜色的油墨代替,所以才出现了这样有趣的现象。

而这件事情,却被国民党拿去大做文章。他们利用苏区造币遇到的困难,企图用制造假币的办法,来破坏苏区的经济和金融,降低苏区纸币的信誉。

面对国民党的货币战争,行长毛泽民犯了难,他苦思冥想数日,依旧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一天深夜,毛泽民的毛衣被油灯点燃。羊毛的烧焦味给予了他灵感:他在生产印钞纸的纸浆中加入了细羊毛、烂布等纤维,混入了羊毛的苏币,燃烧能散发出焦臭味,细密的纤维清晰可见。细微之处,一览无余。

通过这种土方法,真假苏币轻松可辨,既解决了防伪问题,又保证了苏区货币的正常流通,对维持苏区货币的稳定流通起到了关键作用,再次巩固了苏区货币的信誉。而在红军长征中,始终贯穿着这样对苏币信誉的维护。

1936年,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到达贵州毕节县的当天,一个老乡就拿着一张苏币,来到了他的面前,想要兑换银元。然而部队刚刚到,未曾在此地发行过一张苏维埃纸币,那么这张纸币又从何而来呢?

原来一年前,中央红军曾在毕节驻留,这是当时购物留下的纸币。部队的粮草、弹药、医药物资都需要银元采购,一旦为老百姓兑换苏票,已经吃紧的经费必然要再度紧缩。一万多人的军队,物资跟不上,还怎么打仗?供给部部长天天跟总指挥贺龙为此争吵,而贺龙回应的,只有一句话“红军部队有很多支,但共产党只有一个”。最终,贺龙用一万多块银元,再次守住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纸币的信誉。

对于那些没兑换仍流散在群众手里的苏币,包括中央苏区时还有一部分流散在江西、福建的苏币,在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发行新币时,仍然规定以一比一比价进行兑换。

货币的信用支撑并非只有金银,在贵金属匮乏的革命战争时期,当革命政权面临着被经济封锁的困难时局下,成体系的信用才能经受得住考验。红色金融就从那时埋下了种子,而今天,这份从第一张苏票签订下的红色契约,依然保障着这信用体系下的每一个人。

[编辑:陈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