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踏青赏春好时节,这些文化习俗你知道吗?
2021-03-18 15:55
来源: 深圳晚报

深圳踏青赏春好时节,这些文化习俗你知道吗?

人工智能朗读:

原标题 深圳踏青赏春好时节,这些文化习俗你知道吗?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3月18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郑志鹏)春风吹来百花开,踏青赏花正当时。3月的深圳,春声不绝,鸟雀啁啾;春意连绵,繁花似锦,不少市民纷纷走出家门,赏春景、游春色、颂春情,记录美好春光,尽享踏青路上无尽欢乐。

踏青的起源

踏青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尚书 · 大传》曰:"春,出也,万物之出也。"踏青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上巳节相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较为固定的上巳节,春游踏青成为古人所钟爱的一项民俗活动。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活动。经过多年发展,融汇了寒食与上巳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辅以春游踏青的传统节日。南宋末年词人陈允平层写道"都人欢呼去踏青,马如游龙车如水",记载了万家车马出动,投身于生机盎然的旅途之中。

明清时期,踏青除登山临水,游览春光外,人们还同时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娱乐活动,诸如放风筝、荡秋千、蹴鞠等,内容更为丰富。

直至今日,踏青仍为人们所喜爱。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而言,踏青途中陶醉春花烂漫,是放松心情、缓解压力的重要方式。

诗词中的踏青

踏青,是古今诗人吟咏的一个重要题材。为抒发春游中的感受,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有温度的文字。

"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这是唐朝诗人韦应物春游南亭时留下的名篇,春色好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白居易以一句"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表达自己对春游踏青的喜爱。

宋代词人苏轼、苏辙二兄弟更是喜好踏青,留下了不少经典词句,苏轼用"踏青游,拾翠惜,袜罗弓小。莲步袅"将姑娘踏青时的莲步生香、袅娜动人的情景记录下来;苏辙在《踏青》一诗中也有"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他认为踏青应结伴而行,方能享受春天的喜悦。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毛泽东的《卜算子 · 咏梅》。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春有着另一番立意,象征着光明、生机,象征着革命带来的希望。在《七律二首 · 送瘟神》第二首中,毛泽东写下"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绿相间的春意里,映衬出一幅希望的画卷,抒发了其博大的情怀。

踏青有何习俗

在古人的踏青路上,插柳、采兰、祭祀、春嬉等都是重要环节。除门户插柳,还有戴柳的习俗,在鬓角插上青柳,也有"留青"之意,希望能留住年轻的容颜和生命力。

放风筝是另一项颇受欢迎的踏青活动。风筝又名"纸鸢",人们会将各种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随风而逝。

"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蹴鞠也是踏青时的一项体育游戏活动。蹴鞠不仅娱乐身心,还强身健体。伴随着春日明媚景色,人们蹴鞠于绿野,挥汗如雨,为踏青平添了一些乐趣。

如今,无论是踏青还是祭祀,深圳倡导低碳、闻名的绿色环保新风,为守护绿水蓝天贡献力量。

踏青路上吃什么

古人有云:携酒游山,谓之踏青——抱着美酒佳肴,在自然之中,满足味蕾需求。踏青路上,时令小吃青团是必备良物。青团在不同的地区,无论是做法还是叫法都不尽相同。

广东客家地区的青团名为"艾粄",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新鲜出炉的艾粄,有一股浓浓的清香。艾粄以甜味居多,油绿如玉,里面裹着的花生仁、芝麻粒,口感香嫩软糯。

广东潮汕地区的青团名为"朴籽粿",用朴籽树叶做成,带有嫩草般的淡淡气味,有排解积热、消痰下气的功效。蒸出的一屉屉朴籽粿,相比青团软糯弹牙的口感,朴籽粿则是松松软软,味道甘甜。

在深圳,除了艾粄、朴籽粿,还能寻觅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团美食,如清明饼、青餣、清明粿、菠菠粿等。在赏花踏青享春色的路上,吃上一个青团,感受春天的气息在唇齿间弥漫开来。

深圳踏青去哪里

深圳十佳健身步道是市民踏青的好去处。在莲山春早路、阳台叠翠路、梧桐烟云路、石岩湖光路,感受春暖花开、桃红李白;在香蜜幸福路、青春大运路、光明山湖道,领略满园春色、春日阳和;在梅沙踏浪道、滨海红林路、石岩湖光路、梅林青石路,聆听海浪拍岸、飞鸟报春声。

深圳地处山海之间,"生态福利"满满,处处皆是踏青好去处,市民可在森林中呼吸,在海风中沉醉,在绿道中徜徉 …… 市民踏青须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森林蓊郁、山海相依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疫情防控仍未结束,市民走向户外拥抱自然的同时须做好健康防护,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自由自在享受春天的惬意。

鹏城好春天,家家户户来踏春。伴随着阳光和煦,惠风和畅,深圳首届"踏青节"将于 3 月 21 日登上舞台,近百项踏青活动,持续 1 个月。市民可积极关注相关信息,参与踏青系列活动,把好春光迎进心房。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