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路边发现“上古神兽”,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20-11-20 16:4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市民路边发现“上古神兽”,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人员对两名巡防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按照相关程序,将娃娃鱼暂时带回支队,联系专家、查找资料予以妥善救助。

两天后,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宝安大队与深圳野生动物园完成对接,将娃娃鱼移送深圳野生动物园进行专业护养。

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表示,野生动物的保护需要市民共同参与。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宣传和执法,规范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行为,切实维护好深圳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管理秩序。

【读特新闻+】

恐龙时代的两栖类动物活化石

作为动物界的活化石,最为众人所知晓的就是国宝大熊猫,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800多万年。但还有一个物种的历史更为久远,那就是早在约2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已经广泛分布于低纬地区,并且生存至今的两栖类动物活化石——大鲵。

大鲵,由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山海经·北山经》里曾记载了这一上古神兽:“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

大鲵是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可以达到1米以上,最重的可以超过百斤。大鲵小时候用腮呼吸,长大之后就用肺呼吸,它们的体色能够随着不同的环境而变化。因其嘴边特大,叫声洪亮,酷似婴儿,又名“娃娃鱼”。

大鲵曾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以及珠江流域中上游及其支流,多栖息于山间小溪以及石缝间阴暗潮湿处。但它们对水的环境非常依赖,迁徙能力是动物之中最差者之一,加上经济价值较高,人类过度捕捞作为食用日趋严重,江河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数量锐减,在许多地方甚至濒临绝灭。

目前,大鲵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级别,《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Ⅱ级,《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相关新闻:市民请注意,这些动物来深圳安家了!来认识一下吧

南方网2020年11月2日讯 深圳一医院旁发现一条蟒蛇,有2米长;深圳一厂房附近惊现3米蟒蛇;3米巨蟒!惊现深圳红树林公园,抓捕现场曝光......今年以来,媒体相继爆出蟒蛇在市区出没的情况,给市民带来惊吓的同时,也意味着深圳生态环境向好,连动物们都开始“热衷”这座城市了。

11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专家验收评审会上,主办方公布了深圳物种发现最新成果。灵猫出现、唐鱼回游、赤麂归来,蟒蛇出没。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介绍“项目经过历时3年的调查,我们统计出深圳野生动物是36目68科559种。其中发现新记录的12种,外来物种32种。”

这些新发现物种都是有哪些,通过照片来认识他们吧。

一、赤麂

赤麂植食性,通常独居生活,偶尔雌雄成对或母幼一同活动,性机警怯懦,属于回避型动物。赤麂是我国南方比较常见鹿科动物,在深圳分布于海岸山脉和大鹏半岛。随着深圳城市化进程,栖息地破碎和人类干扰加剧,该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野外记录。最近,本项目通过红外相机陷阱,监测到存留少量个体,属于罕见物种。赤麂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