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民路边发现“上古神兽”,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2020-11-20 16:43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市民路边发现“上古神兽”,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0年11月20日讯“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吗?我们在路边发现了一条鱼,一条奇怪的鱼……”

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宝安大队接到市民求助电话,赶往新安街道甲岸社区某路段处置。经现场比对确认,这次亟待救助的是数千年前《山海经》里就有记载的“上古神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娃娃鱼,又称大鲵。

据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宝安大队的工作人员回忆,11月14日中午,他们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即赶往现场。拨打电话的是热心市民是甲岸社区两位治安巡防员。他们在路面巡查时,在甲岸社区路边发现一尾奇怪的鱼,多方询问找不到主人,只好守着该动物寻求专业机构处理。经现场观察辨认,这是一条成年娃娃鱼,体长80厘米,体重2.5公斤,生命体征状况良好。

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人员对两名巡防员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和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按照相关程序,将娃娃鱼暂时带回支队,联系专家、查找资料予以妥善救助。

两天后,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宝安大队与深圳野生动物园完成对接,将娃娃鱼移送深圳野生动物园进行专业护养。

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表示,野生动物的保护需要市民共同参与。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宣传和执法,规范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行为,切实维护好深圳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管理秩序。

【读特新闻+】

恐龙时代的两栖类动物活化石

作为动物界的活化石,最为众人所知晓的就是国宝大熊猫,它们已经在地球上生存了800多万年。但还有一个物种的历史更为久远,那就是早在约2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就已经广泛分布于低纬地区,并且生存至今的两栖类动物活化石——大鲵。

大鲵,由3亿6千万年前古生代泥盆纪时期水生鱼类演变而成的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山海经·北山经》里曾记载了这一上古神兽:“决决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

大鲵是两栖动物中体形最大的一种,可以达到1米以上,最重的可以超过百斤。大鲵小时候用腮呼吸,长大之后就用肺呼吸,它们的体色能够随着不同的环境而变化。因其嘴边特大,叫声洪亮,酷似婴儿,又名“娃娃鱼”。

大鲵曾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以及珠江流域中上游及其支流,多栖息于山间小溪以及石缝间阴暗潮湿处。但它们对水的环境非常依赖,迁徙能力是动物之中最差者之一,加上经济价值较高,人类过度捕捞作为食用日趋严重,江河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数量锐减,在许多地方甚至濒临绝灭。

目前,大鲵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级别,《中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Ⅱ级,《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相关新闻:市民请注意,这些动物来深圳安家了!来认识一下吧

南方网2020年11月2日讯 深圳一医院旁发现一条蟒蛇,有2米长;深圳一厂房附近惊现3米蟒蛇;3米巨蟒!惊现深圳红树林公园,抓捕现场曝光......今年以来,媒体相继爆出蟒蛇在市区出没的情况,给市民带来惊吓的同时,也意味着深圳生态环境向好,连动物们都开始“热衷”这座城市了。

11月1日,在北京召开的深圳市陆域生态调查评估项目专家验收评审会上,主办方公布了深圳物种发现最新成果。灵猫出现、唐鱼回游、赤麂归来,蟒蛇出没。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志云介绍“项目经过历时3年的调查,我们统计出深圳野生动物是36目68科559种。其中发现新记录的12种,外来物种32种。”

这些新发现物种都是有哪些,通过照片来认识他们吧。

一、赤麂

赤麂植食性,通常独居生活,偶尔雌雄成对或母幼一同活动,性机警怯懦,属于回避型动物。赤麂是我国南方比较常见鹿科动物,在深圳分布于海岸山脉和大鹏半岛。随着深圳城市化进程,栖息地破碎和人类干扰加剧,该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野外记录。最近,本项目通过红外相机陷阱,监测到存留少量个体,属于罕见物种。赤麂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二、小灵猫

小灵猫为小型食肉动物,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昆虫、甲壳类、蜘蛛、蚯蚓、蜗牛等为食,也取食一定数量的植物果实和嫩芽。独居性,多在夜间及晨昏活动,雄性有领域性,家域2-3 km2。该种分布范围较广,在华南地区历史上属于常见动物,但目前已非常罕见。与广东省几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比,目前该种在深圳保存的野外种群最大。

小灵猫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CITES附录II收录物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易危(VU)等级物种。

三、豹猫

豹猫是猫科食肉动物,栖息生境类型多样,适应性强,分布广。该种目前在中国的野外种群数量普遍不高,在香港被列为罕见物种。豹猫是深圳最常见野生动物,遍布深圳的自然生态系和部分城市公园。该种为国家“三有”保护动物,CITES附录II物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易危(VU)物种。



四、猪獾

猪獾为深圳新纪录物种,目前在深圳的红外相机记录位点只在一个,暂无法评估其种群数量。

五、豪猪

豪猪属于啮齿类动物,属分布种。豪猪野外种群数量非常大,根据红外相机数据评估其种群数量超过100只,另外,红外相机拍摄交配行为和幼崽,说明种群状态良好。



六、黑疣大壁虎

黑疣大壁虎属于爬行动物纲壁虎科动物,是近年从大壁虎(Gekko gecko)分出来的独立物种,俗称蛤蚧,是名贵药材,被大量捕杀,野外种群大幅下降。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等级物种。该种目前在深圳野外种群数量很小,应加以特别保护。

七、蟒蛇

蟒蛇又名缅甸蟒。大型无毒蛇。该种在东南亚、中国香港和澳门常见,中国内地亦常有分布报道,但实际并不常见,因此,中国内地种群极度濒危,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物种,CITES附录II、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极危(CR)等级。近年来,该种在深圳种群发展迅速,进入社区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年深圳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处理的蟒蛇进入社区的事件多达50-60起,且有明显的递增趋势。



八、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是大型前沟牙类剧毒蛇类, CITES附录II物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等级,IUCN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国家“三有”保护动物。该种以前在深圳并不常见,近年种群数量明显增多,不仅野外调查时常可见,深圳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救助案件亦显著增多。


九、深圳后棱蛇

该种为2017年发表的新种,为区域特有种。该种高度依赖山溪生境,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尤其是山溪旅游开发建设,符合IUCN濒危(EN)等级,亟需特别保护。

十、唐鱼

唐鱼色彩艳丽,曾被大量捕捞驯养而成为观赏鱼类。其栖息地多为山溪附近的水潭、积水坑等微流水环境,极易受到破坏,因此,被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极危(CR)物种。该种是一种著名的观赏鱼,人工养殖数量较大,亦出现不少人工培育的色型。唐鱼目前在深圳有2个色型,其中一个色型形态特征符合香港的唐鱼种群,可以肯定为原生性野生种群;但大鹏半岛的种群目前无法确定是野生种群还是放生种群,需进一步研究。

【记者】丁侃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