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身边小事,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市委主要领导昨天在调研民生工作时再一次抛出这句话。反复强调、督促落实,让人坚心定志、深受触动。
念兹在兹,无日或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重要讲话中,他强调经济特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聚焦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上来,并要求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民生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
牢记总书记嘱托,办好深圳民生事,需要树立强烈的质量观念。已经实现“由解决温饱到高质量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的深圳,当前正在向着“民生幸福标杆”迈进。从基本需求到更高追求、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一致性到个性化,这是深圳人对“更高质量的民生幸福城市”的憧憬。只有准确理解民生幸福的质量内涵,才能找准标尺、量清差距、迎头赶上。
一本深圳“民生图谱”,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时时装在心里。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将改革红利转化成民生福祉,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存在的不足。在基础教育、医疗资源、住房等民生领域,深圳付出了超常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和市民群众期待相比还存在差距。昨天市委主要领导到医院、社康、长者服务站和高中调研,为的就是不断锻长板、补短板,把民生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广大党员干部心中装着一本“民生账”,天天下力气去办,天天琢磨办了多少、办得怎么样,才能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办实办好民生事。
办民生事,既要用心又要用“新”。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往往是民生难题。只有“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才能找到解方、攻克难题。市委主要领导昨天在调研民生工作时强调,构建社会公共服务多主体参与、多渠道融资、多模式建设、多元化供给新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扩大民生服务供给。用足用好深圳市场化程度高、信息技术设施发达、创新活力强等优势,努力开辟惠民新路径,深圳的民生福祉水平必能节节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