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就《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向市民公众征集意愿。
截至目前,深圳全市蓝绿空间超过陆域面积的50%,拥有310条河流,161座湖库;原生性和半原生性山体60余座,孕育了繁茂的南亚热带特色森林;同时拥有260公里海岸线,50处自然沙滩;生物多样性丰富,各类动植物超过3000种。已建成1238个公园,2843公里绿道,生态网络连通山海生境和都市家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那么在深圳未来的公园建设中,能否注入更多的文化因子?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有学者曾指出,“园林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古代园林即反映着传统哲学、美学、文学、绘画、建筑、园艺等多门类科学艺术和工程技术的成就。在18世纪的欧洲,甚至一度掀起了一阵“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园林向来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如苏州的“拙政园”为明代御史王献臣所建,王因不满朝政,退而居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为政”之意命名,寄托了娱山水而避朝政的愿望。
某种意义上,园林应该反映特定时代的文化和文明,也只有反映该时代的文化和文明,让园林烙上时代文化印记,才能使之更具生命力。
现代城市的公园面向大众开放,当然需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但在此基础上,应该且可以拥有更多的文化意涵。深圳的公园很多,也很美,让这些公园绽放更迷人的文化魅力,是我们应该着手去做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这也是进一步提升深圳公园品质的一个重要路径和抓手。
从哲学形式来看,中国的园林深受儒、道、佛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从文学形式来看,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不仅参与造园过程,还将诗词、歌赋、散文、戏曲和典故等国学文化融入到造园和布景中,突显了公园的人文景观。深圳地处岭南,岭南的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四大流派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在这些方面也值得深入挖掘。
同时,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在打造“公园之城”的过程中,也应该多关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文化,把能够展现深圳城市气质的文化注入到公园之中,同时考虑其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
公园,应该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有文化加持的“千园之城”,才更加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