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雅集”的品牌效应应持续放大
2021-11-29 08:16
来源: 晶报

“城市雅集”的品牌效应应持续放大

人工智能朗读:

第22届深圳读书月总结分享会暨“温馨阅读不眠夜2021”启动仪式近日举行。全城各区联动,共同打造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活动,将本届读书月推向最高潮。

是的,又值月底,是到了总结、分享的时候了。本届读书月自11月2日正式启动,以“打开一个新视界”为年度主题,凝练了“文化的闹钟”“城市的雅集”“阅读的节日”三大功能定位,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三大活动内容板块,共开展260余项、1400多场阅读文化活动。

其中,尤以“城市的雅集”令人眼前一亮,它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意的雅集、创新的雅集。

11月27日,作为本届深圳读书月“城市的雅集/再次遇见”主题板块的重要活动之一,“走读新视界——深读·书空间发现之旅”在坪山图书馆举办开线仪式。该活动的新颖之处在于,在对深圳全市阅读空间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邀请出版界、阅读界、媒体界的多位专家评审将40多个富有特色的阅读空间串联成线,策划了5条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阅读走读路线,呈现一份独具深圳特色的阅读漫游地图。

这是一份“有灵魂”的阅读地图,或者说,是一份有故事可讲的阅读路线。在边走边读的过程中,将串联起深圳的阅读成长史甚至是深圳记忆的成长史,可以说,这也是一份“最深圳”的阅读路线。

而本届读书月“城市的雅集”的重头戏,无疑是通过“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活动邀请深圳(设计之都)设计师与南京(文学之都)文学家展开对话,设置双城对视的展览等。这是深圳读书月走出深圳,首次开展城市与城市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年轻的深圳与古老的南京,因这样一场对谈而被注入了别样的魅力。

2008年11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深圳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 2019年10月31日,作为六朝古都、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文学之都”,成为国内首个入选的城市。

“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这很“设计”,也很“文学”。事实上,从广义上讲,设计就是一种文学,文学也是一种设计。此两者都需要体现对“人”的关注与尊重,都是一种灵魂的创新活动,需要彼此加持。

“设计师×文学家——深圳·南京名家对谈”活动令很多深圳人印象深刻,南京的文学名家毕飞宇和深圳的设计名家韩家英,以“城市的符号——用设计语言与文学语言解读一座城”为主题展开深入交流,让更多市民走进文化与设计的视界;读书月期间设立的“深圳-南京图书交流之窗”,集中展示南京经典图书作品,则为深圳人打开了一个更宽阔的文学世界。

城市之间可以气质不同,但是文化交流没有边界。“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未来还会发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正是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希望,本届读书月的一些创新举措能够实现常态化,用时间将其打磨成更耀眼的文化品牌。比如,“当设计之都遇上文学之都”完全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固定下来,可以定期分主宾城市,进一步促进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

深圳与南京的双城互动不仅是属于城市的,也是属于两城市民的。在设计和文学领域,深圳和南京各擅胜场,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在文学创作、全民阅读、设计和图书出版等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合作。

即以文学领域而言,深圳目前也拥有庞大的写作人口,已然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活跃地带,新都市文学、打工文学、网络文学、阳光写作……这些深圳文学标签越来越富有品牌效应。各种各样的文学沙龙、读书会等更是城中寻常景致。在波兰“文学之都”克拉科夫的街头,人们为了“等待诗人”而排着长长的队伍,类似这样的镜头在深圳也不难找到。

与南京“文学之都”深层互动,有助文学更为有力地在深圳生长,并将在这样的基础上,携手探索出一个全民阅读的城市交流合作路径。进而言之,深圳读书月如何进一步走出去,探索与更多的城市双边互动交流,创造更多的“双城雅集”,是一个值得关注与探讨的话题。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