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图片深圳 > 

见圳|深圳水务成长史:从黄沙混杂到市长质量大奖

2017-09-11 16:41来源:深圳新闻网

【编前语】37年来,深圳经济发展滚滚向前、洪流不息。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断改革和创新,百姓因此受益。现在的深圳,繁华、创新、包容、年轻……这些浮现在你脑海里的“词汇”,背后蕴含着哪些敢闯敢试的故事?深圳人血管里流淌的创新DNA有怎样的生命张力?深圳新闻网推出”见圳“专栏,用小切口和小角度,去发现并揭秘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挖掘时间的精彩沉淀,共同见证深圳大发展的精彩。欢迎你把更多的改革故事和经历分享给我们(电话:83521468,邮箱:xinwenbu@sznews.com )。

深圳水库水厂二期扩建工程竣工典礼

 

深圳新闻网9月11日讯(记者 余俐洁 钟鸿冰 刘庆康 实习生 林敏儿)“我1990年来深圳,那几年每年总有几次停水的时候,而且有时候出来的水都是黄黄的,带着泥腥味,不像现在的水,那么清澈,感觉都能直接饮用了。”上世纪80、90年代,改革开放浪潮袭卷深圳,不仅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更带来来深建设的“拓荒牛”把家安在了这里。提到市民赖以生存的饮用水,1990年来深的连俊业不禁感慨深圳自来水的变化。

从原来为数不多的本地水源水库发展到如今的161座,从最早的宝安县深圳水厂到现在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从当初水质浑浊到如今拿到摘得“2016年度深圳市市长质量奖(大奖)”桂冠,深圳水务人奋斗了56个年头。

相关报道:鹏城眼|揭秘深圳第一座水厂 56年供水量翻了140倍

1962年水厂通水投产时,采用直径3米的压滤罐进行直接过滤。这种过滤方式一直沿用到1982年6万立方米每日生产线投产为止

经济腾飞的80年代 水桶成家庭必备品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深圳从来就是一座水资源短缺的城市,根据市水务局统计显示,目前深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72 m³(按照2016年常驻人口1191万人计算),这个数值仅为广东省的十分之一,全国的十一分之一,远低于人均500 m³的严重缺水临界值,人均用水量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每一天晚上厂里清水池的水几乎都是抽空的。”来自东湖水厂办公室的郭永清师傅回忆到,1984年从海南调回原籍深圳的他投职于东湖水厂已33年。20世纪80年代的深圳,经济开始腾飞,谈起当年深圳用水紧张的局面,郭永清历历在目,“80年代深圳基建的多,用水也就更多,面对如此庞大的用水量,水厂供应不足,加上本来深圳的水厂也少,停水的情况时有发生。”

60年代,水厂化验人员在做水质化验

说起停水的场面,1988年来深圳的邹女士还记忆犹新:“我还记得当时是89年底90年初,我住在长城大厦4楼,就算是那么低的楼层,水压也上不去,停水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当此时,只好拿着桶到楼下大门口排队接水。在排队等水的日子里,邻居们家长里短的也就熟络了起来。有时候排着队遇到熟识的街坊,还会打趣说某某来‘视察’取水情况呢。”

“以前通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通知都没有收到,水就说停就停,甚至有时候不知道会停多久。有时停一、两天也是有的,所以那时候我们家里都会备多几个水桶,有些人还买了塑料大桶。”连俊业打趣的说,从前每家都要备着一个小“蓄水池”,到夏天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不仅断水、还断电,所以每天都需要储存着一桶水以备不时之需。“有时候实在没水了,还会跟邻居借水呢。”他笑着说道,这些经历现在是几乎遇不到了。

上面两图为现水厂大门的原貌 下面两图为第二水厂的原始地貌

开源寻水 两大工程解决深圳70%用水所需

深圳地理条件特别,水源短缺问题由来已久。随着深圳经济的高速发展,深圳的需水量也直线上升,1965年建成的从东莞境内东江取水的东深供水工程已无法满足深圳用水需求,而彼时的深圳,还肩负着一河之隔700万香港人的日常用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市委、市政府就积极规划境外引水线路,经过反复科学论证,最终决定自惠州境内的东江取水,兴建东江水源工程。1996年11月30日,东江水源工程一期工程建设启动,2001年12月28日,东江水源工程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据深圳水务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市每年用水量的70%的主要水源依托东深供水工程和东江水源工程两大境外引水工程,本地水源依托现有161座大中小型水库,全市已建成北线引水工程、石松线供水工程、北环干线供水工程等18条市内输水干、支线工程,将全市13座主要供水水库联网,并与其它供水水库联合向全市52座街道级以上自来水厂供水,再通过总长约1.6万km的自来水管网供水至千家万户。

沙头角水厂二厂工地

多管齐下 将优质水送到每户市民家

“很多东西都是一步一步在走,但未来步伐可能会越来越小,因为走起来越来越难。”现任深圳市东湖水厂设备部副部长兼安全主任的孟华,1995年从湖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就在东湖水厂工作,“现在不仅要保证水量,还要保证水质 、保证市民健康饮用,同时要兼顾口感,你说是不是很难?”

现在的东湖水厂航拍图

深圳东湖水厂,前身为建于1961年的宝安县深圳水厂,是深圳市最早建成的水厂,1985年12月29日,时任国家副总理的谷牧视察水厂时题写了如今这个名字,目前隶属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管理。正是这样一步步“跨过艰难”,才收获到了市民的心。除了市民连俊业外,深圳许多市民也同样感受到这种变化。

“80、90年代用水紧张我印象不算深刻,感受最深的还是当时水质问题。”1983年来深的谢先生描述道,当年的水质很一般(疑似管道老化,二次污染严重),水是黄色,尝起来有铁锈味。“但是现在我觉得深圳自来水已经改善很多,打开水喉头水已经变清晰,没有变黄色,味道也没有了铁锈味。”

1982年沙头角水厂建成投产的2000立方米/日无阀滤池

“最初水厂是加漂白粉处理原水,然后把那个水放到山顶的水池,靠自流的方式流到每家每户,那时候是没有办法保证去掉水里各种各样危害的物质。”东湖水厂运行部班长丘自立告诉记者,和深圳大部分水厂一样,现在东湖水厂的制水工艺基本固定为“原水-格栅井-反应-沉淀-过滤-消毒-清水池-回收池-送水泵房-千家万户”这样一套流程。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所有水厂都设有反冲洗的阶段,即厂内设有滤池反冲洗水回收系统,回收水投加PAC后回流至网格反应池前端配水廊道,再次循环利用,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造成水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如取水源头污染、水产工艺不完善、运输管道老化爆裂、居民楼蓄水池长时间不清洗等,都会影响最终输送到市民家中的水的质量。“大概是从2000年开始吧,深圳的水厂开始对市民开放,向市民普及所有的这种水的知识,包括水的安全性、水会给大家带来哪些好处等,现在把市民培养的很专业 ,自己会关注更坏老化的水龙头。”孟华对记者说道。

此外,自2013年以来,深圳实行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完成200km老旧市政供水管网以及25万户住宅供水管网改造,共改造400余个社区,涉及用水人口400多万人。接下来,深圳市政府将进一步扩大居民小区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

1994年笔架山水厂应急工程提前一个月顺利投产

水有价资源无价 节约用之方长久

深圳市的用水构成以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为主,约占总用水量的35%。2011年,深圳获评成为广东省首个国家“节水型城市”,2015年通过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试点城市”建设验收,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实行阶梯水价。据2015年底数据,城市万元GDP耗水量为11.37立方米,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大中城市。

“水价是很便宜的,节约用水,大家不要从钱上去衡量。最重要的是要有节水的意识。”东湖水厂设备部维修工徐炜长期奋斗于一线,他深知水资源来之不易,“光靠政府’一驾马车’拉不动巨大的供求缺口,市民的节水意识亟待提升。”

虽然“停水”现象减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深圳逃离“水资源紧张”困局。长期以来,境外引水工程的实施、水库水厂的不断扩模改建、管网和制水工艺的改善、智能科技的不断应用、水务人员不辞辛劳地服务以及各项配套政策的平稳推进,使得高速发展却水资源紧缺的深圳不仅一直以来有水可用,更实现了品质用水。

深圳水务集团水质监测站

“在你所有的生活必需品中,水是那么地便宜,又是那么地重要。”每每看见有人浪费水资源,孟华总会觉得“不可理喻”。孟华认为,深圳如果想走在其他城市的前头,不仅要有节水的意识,更要有环保的意识。“我们市民应当少用含有大量化学药剂的生活用品,比如在日本很多居民用烧碱洗碗取代洗洁精,这样不仅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小了,而且残留物对人体危害更小。”此外,她还建议,深圳应当加快实行“雨污分离”的排水体制。雨水通过雨水官网直接排到河道,污水需要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雨水是活水,可以滋养河流水库,但是一旦和生活用水混合以后再排放就造成污染了。”她认为,由于雨水污染轻,经过分流后,可直接排入城市内河,经过自然沉淀,既可以作为天然的景观用水,还可以供给喷洒道路的城市市政用水,提高地表水的使用效益。同时,让污水排入污水管网,并通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可以实现污水的再生回用。

第二水厂原始地貌

第二水厂开工典礼

梧桐山输水隧道贯通暨沙头角水厂开工典礼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深圳监测站评审会

深圳市自来水公司大涌水厂投产典礼

2004年红木山水厂一期工程开工典礼

深圳水库主坝曾经的面貌

[责任编辑:何畅]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