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图片深圳 > 

见圳|深圳服装威水史 客户排队打款 1天开百万单

2017-07-03 09:41来源:深圳新闻网

 

前言:从7月6日开始持续三天,亚太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服装展会之一的深圳服交会将如期而至。“时尚”又将成为这座城市的热点话题。也许在不少人心里有这样一个疑问:在全国数百个产业集群地中,产业链完整和配套设施完善的地区不在少数,为什么深圳成为了中国服装走向品牌之路的典范呢?希望下面的文字能回答这个问题。

深圳新闻网(记者 刘梦婷 潘润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喇叭裤、蝙蝠衫铺天盖地的年代,是迪斯科、霹雳舞横行天下的年代。从1980年国家批准设立经济特区以来,毗邻香港的深圳,借着香港制衣业内迁的趋势,从事服装代工的制造商在深圳遍地开花。而随着市场不断发展成熟,倒逼服装企业从源头创造更高的利润,深圳经历了从外销转内销,从做服装到做自己品牌的服装,再到用创意做好自己的服装的发展历程。时至今日,在国内商场里随便拿起几件国产品牌女装,总能看到吊牌上标注着“产地:深圳”。可以说,“中国品牌女装看深圳”已经是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公认的事实。这样的结果,经历了几番大浪淘沙。在那个崇尚梦想,奋力拼搏的年代里,涌现出了一批“不安分”的人和企业,而这群“不安分”的人也造就了“时势”。

在代工和模仿中萌芽

深圳服装行业起步于特区成立之初,当时全市约有1000多家服装企业,40余万人从事服装加工出口业务,100多个品牌在深圳加工。靠“三来一补”、“贴牌生产”起家,深圳服装业拥有当时国内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较高的加工水平,逐渐形成成熟的产业基础。

与大多数服装商家相似,邓达胜进入服装行业最初做过“跟单”也当过“车缝工”;搞过批发也做过贴牌;虎门、深圳、常州等城市几头跑……这期间不仅练就了“自己独立完成一件服装成品”的本领,也把整个服装行业了解得“门儿清”。在服装代工和贴牌的“黄金时期”,也曾掘得一桶金。熟悉行业后自行设计、采购布料做起了自主品牌,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

上世纪 90年代,“纺织服装”成为了深圳经济支柱之一。“那时候外贸很火。很多团队都在召集人手做服装。服装生意最好的时候,每天都从早忙到晚。”邓达胜回忆,那段时间对于很多服装企业来说都是日进斗金。

“早期在深圳做服装的人都知道南洋市场,那里的很多款都是从国外采回来,很受市场欢迎。”回忆深圳服装行业最辉煌的时期,邓达胜说,那时的周一到周五,毫不夸张地讲,都是在“打仗”。客户排着队打款,那时的市场一天能轻松开出几十万的单,也不乏百万单的出现。而那时在市场里做事,干一两年买别墅豪车的人比比皆是。

最早“吃螃蟹的人”

上世纪90年代,“纺织服装”成为了深圳市经济四大支柱之一。但是企业品牌档次不高、生产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深圳服装行业整体呈现“散、乱、小”局面。那时,整个中国服装行业只有“制造”,还没有“品牌”的概念。长此以往,深圳的服装行业将面临沦为境外服装企业的生产车间的危险。

俞淇纲夫妇就是最早认识到这一现实的少数人之一,当时整个中国服装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在他们看来,能令自己满意的新装举国难寻。难道只能隐忍接受这些不完美?于是他们萌生出了一个当时看起来极为大胆的想法——创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就这样,影儿,从一个服装代工厂华丽转身为一个自有品牌的服装公司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1996年,影儿创立了第一个服装品牌——音儿,而这个创办公司在当时却仅是一家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公司。他们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仅仅在未来的十几年间,他们能够将时尚梦推上中国乃至世界舞台。

1997年,影儿旗下品牌音儿请来香港名模琦琦代言,巨幅海报悬挂在深圳下沙工业园外,海报上衣着不凡的模特让Sara不禁驻足凝望,那句“抹不去的影儿”的广告语久久萦绕在她心底。Sara在小学任教,下沙工业园是每天上班的必经之地,琦琦的海报曾经是上班路上最惹眼的背景。19年前,她刚刚从湖南来到深圳,在一个周末午后偶然踏进下沙影儿展厅,让那里排队试衣服的阵势所大吃一惊。Sara大概不会想到,这样的一次邂逅,让她与这个公司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这家公司的首批忠实粉丝。

同在1997年,赵卉洲创立了自己的品牌——艺之卉,这位科班出身、毕业只有一年就自创品牌的设计师告诉记者,“20年前的大学生都是很体面的,而我当时却选择了做‘不体面’的个体户。因为那时年轻,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店,于是就在华强北的小批发市场里干了起来。”在那个“拿货来卖”的年代,赵卉洲的独立设计显得与众不同,“我没想到就这么顺应了大势所趋,把握住了深圳走向品牌化的契机。”

深圳服装设计师赵卉洲和她所创立的艺之卉

赵卉洲的工作室

得益于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优势和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深圳服装行业熟悉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紧密接轨,对市场变化十分敏感,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强。与此同时,衡韵、马天奴、沐兰、天意、欧柏兰奴、华丝这些品牌也成功创立、率先成功转型,极大地鼓舞了全市服装行业,带动了一大批品牌的创立,进而推动整个行业快速从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出口加工型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自主品牌型发展模式转变,自主品牌产值由90年代初的不足5%上升到目前的80%。

2015年:“制造”与 “品牌”冰火两重天

2002年深圳的服装产业开始冒尖,也正是那一年,邓达胜来到深圳发展。来到深圳后他发现,由于长期做外单,深圳服装对质的要求很高。这一点对比其他城市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

然而,服装行业的发展迅速是邓达胜所始料不及的。2003年以后服装开始有了小众化的趋势,深圳也开始了服装行业的大浪淘沙。而到了2006年,国外订单就涌向成本更低的国家。“一下子单都没了,很恐怖”。

2015年,对于深圳乃至全国的服装产业而言是一个特殊时期。同年上半年,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下降2.91%,与2000-2014年年均出口增速13.51%相比,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而作为中国最早的服装外贸企业聚集地的南油工业区,情况更是不容乐观——93年就有企业入驻,辉煌时期曾同时容纳30-40个企业,经历了20年的发展,这里的企业不升反降出现了大量的出租工厂,昔日风光不再。

另一个残酷的现实由市场带来,2015年上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下降1.45% ,出口数量下降1.48%。市场无情地告知深圳服装制造商,“坐着也能赚钱”的日子将成为过去式。对于一些长年从事“贴牌”的服装行业老板而言,最朴素的目的就是能让企业尽可能多的盈利。面对大部分的利润被品牌商抽走,到手的只有微薄利润的残酷现实,他们自觉不能继续坐以待毙。在这样的原始动力下,更多的企业开始尝试转型升级。

而与此同时,一批成功转型的企业这时已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涌现出玛丝菲尔、影儿、歌力思、马天奴、娜尔思、吉祥斋等一大批知名品牌,稳固确立了深圳服装业在国内一线品牌中的龙头地位,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5年实现产值2100多亿元,出口近百亿美元。

对于邓达胜而言幸运的是,在市场呈现出下滑趋势的头几年,凭借多年在在服装行业的积累和灵敏的“嗅觉”,他便找准定位并成功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并且为品牌成功“圈粉”。目前已经拥有了13家原创品牌门店,营收稳定。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服装企业和从业人员没有那么幸运。70后的邓达胜说,经历了行业的阵痛期,当初和自己年龄相仿在从事服装行业的“战友”基本都转行了,坚持下来的实在寥寥无几。

邓达胜的原创服装品牌J.Texture(简.结构)

J.Texture(简.结构)登上深圳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蜕变后的服装产业焕发新活力

经历了“破茧”,深圳时装产品畅销国内外各大中城市,在中国重点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六成。目前深圳拥有3000多家服装企业,30万从业人员,1.5万名服装设计师,服装品牌1200多个。

当下的深圳服装业已经从最初的传统优势行业成功过渡到如今高设计含量、高附加值的时尚创意型产业。目前,75%以上的深圳服装企业将销售额的5%至15%作为设计、创新、研发经费。

在市政府发布的《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中,服装设计作为设计产业的重要内容,被列入深圳打造设计之都的重点支持范畴,支持服装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深圳服装设计师邓达胜

在邓达胜看来,不管从原材料市场到生产能力,再到市场的完备性,都奠定了深圳服装产业在国内具有绝对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深圳成了无数设计师争相前来的原因。另外,政府对设计师对扶植力度很大,机会也更多。

深圳国际时装周是深圳的时尚文化产业在质量型创新发展之路上做出的有益尝试。邓达胜所创建的服装品牌J.Texture(简.结构)也登上了深圳国际时装周的舞台。“设计师参展,政府补贴能高达六成,这给予设计师很大程度的鼓励和支持。”

采访期间,记者也专门来到邓达胜的一间门店里,木制门头,低调简约,店内整齐陈列着他亲自设计的廓形服装。不时有顾客走进店铺询问情况。这时候邓达胜会耐心地向顾客推荐合适的款式和穿搭方式。“做服装这么久,其实悟出最重要的是培养和消费者的默契度。一件衣服折射设计师的品味和姿态,读懂你的消费者自然会喜欢。”邓达胜说,现在做设计很有趣,也是在交朋友的过程。“只要选对了方向去深耕,最终会获得肯定的声音。”

“走出去”是国内服装产业的必行之路

深圳服装产业未来“路在何方”?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深圳已经拨开了层层迷雾,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深圳实施了“走出去”战略以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这也是深圳服装行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08以来,深圳多次赴伦敦、纽约时装周,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批服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开展国际化交流合作,使深圳时装品牌开始跻身世界时尚舞台,深圳城市国际形象也得到不断提升。

作为首位登上米兰国际时装周的中国女装设计师赵卉洲,在本土品牌如何国际化的问题上颇有自己的见解。她认为,对标国际时尚城市,深圳还是一个“新兵”。“在品牌的厚度和高度上有所欠缺是很正常的,比如欧洲的品牌,有上百年、七八十年的历史都是常有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客观地面对时间的沉淀。”但所幸,作为中国品牌,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悠远厚重的文化积淀都是辅助企业走出去的“利刃”。

“未来,国产品牌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依靠的是更多有中国文化底蕴、有中国文化内涵、有中国风格的当代服饰。我觉得中国品牌的未来,一定是中国品牌文化的再设计,这些品牌才是中国的未来。” 

 

[责任编辑:刘婷]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