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示范的深圳,是这样一座城
2024-08-18 09:39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先行示范的深圳,是这样一座城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在每个深圳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深圳是改革之城,首创1000多项改革举措,近3年87条“深圳经验”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文全国推广。

深圳是开放之城,出口规模已连续31年居全国第一,外贸“鹏友圈”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市场“含深度”不断增加。

深圳全方位打造创新之城,全市创新载体3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47万家、人才总量超679万人,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持续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圳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步履铿锵。图为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广角航拍图。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瞄准产业新风口,深圳发力打造低空经济第一城、人工智能先锋城市、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超充之城、极速先锋城市、鸿蒙欧拉之城、全球数字能源先锋城市……一“城”又一“城”,成为深圳一张张闪亮的新名片。

持续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圳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步履铿锵。

深圳是法治之城,立法频饮头啖汤,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家成为土特产,全市经营主体429.06万户,创业密度居全国城市首位,被创新创业者称为“梦都”。

深圳是设计之都、图书馆之城、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钢琴之城,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和文博会“双子星”相映生辉,不断涵养城市的人文精神、艺术精神。

深圳是爱心之城、志愿者之城,注册志愿者数量超过381万人,关爱行动温暖航行21年,连续六次戴上“全国文明城市”熠熠生辉的桂冠。

深圳设计周为市民送上一场“设计”元素含量十足的视觉盛宴。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五星级义工向志愿者讲述成长经历。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

深圳努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目标,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民生,为“来了就是深圳人”注入沉甸甸的民生福利。

深圳建设低碳之城,2023年万元GDP能耗、水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1/8、1/5,发展越来越“绿”。深圳落户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空气质量稳居全国超大城市第一,天蓝地绿水清绘就美丽深圳画卷。

深圳建设“公园里的城市”,2023年底已建成1290个公园、绿道总里程达3406公里,“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给市民带来可感知、可亲近、可享受的绿色福利,加快打造乐享生活的宜居城市。

……

这就是深圳,一座怀抱着不同梦想的深圳人共创共享的城市。在千千万万深圳人的奋斗中,无数梦想拔节生长,美好希望竞相绽放,为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动力活力。

在全市上下全面兴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之际,今天,我们迎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公布五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本报选取部分深圳的“别称”,从多个维度展示深圳勇担重大战略使命,赓续弘扬特区精神,坚决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向着深圳先行示范区五大战略定位奋进的足音。(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恬)

工业第一城

在深圳,每分钟下线3.3台汽车,全球每8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深圳造;

在深圳,无人机企业已超1730家,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

在深圳,盘古、混元、姜子牙、云天天书等一系列大模型,正在强大算力的加持下,把我们带进人工智能时代……

深圳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2022年和2023年,深圳已经连续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全国城市“双第一”,蝉联中国“工业第一城”。

持续领先的背后,是深圳牢牢扭住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全力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从2022年6月开始推进,到2024年3月2.0版本上线,“20+8”产业集群已成为深圳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并逐步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今年上半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制造业同比增长12.7%,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7602.50亿元,同比增长11.7%,占GDP比重43.9%,交出“一批头部企业活力迸发、一批爆款产品相继问世、一批硬核技术取得突破、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加速、一批标杆示范全面落地、一批政策标准先行先试”的亮眼成绩。

百尺竿头,深圳仍在不断挖掘提升发展潜力。上半年,深圳工业投资增长49.2%,制造业投资增长55.5%,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9.3%。中国“工业第一城”正向着建设成为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坚实挺进。

(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松)

繁忙的盐田港。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整装待发的比亚迪、极石等多品牌新能源汽车,将陆续运往阿联酋杰贝阿里港。 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外贸第一城

外贸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外贸势头好,发展动能就强。自1993年起,深圳出口规模已连续31年居全国第一。进入2024年,深圳的出口优势继续扩大,进口也呈现出强劲增长劲头,特别是在机电产品和高科技领域的需求不断上升。今年前7个月,深圳进出口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9.6%,创深圳进出口同期历史新高,在同期内地城市中排名首位。

深圳作为全球贸易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地位稳固,电动汽车、锂电、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和手机、电脑、家用电器“老三样”一起登上世界市场大舞台,先进制造业与传统产业一样吃香。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深圳也加大力度开拓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为外贸提供新增长点。

优秀的外贸数据背后,是深圳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随着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的力度越来越大,深圳自主品牌的底蕴和知名度越来越高。凭借高技术含量、高性价比、高实用性,深圳品牌赢得越来越多国际消费者的青睐,这些共同构筑深圳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此外,地处珠江三角洲的核心地带,毗邻香港,使深圳得以充分利用外界的资源和市场,“海陆空铁”跨境物流线路四通八达,都成为深圳外贸“领跑”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燕子湖会展中心往返福田大中华”直升机固定航线拉近了坪山与中心城区的距离,打个“飞的”往返已成为现实。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羽洁 摄

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

8月,深汕智造城项目(小漠)场地平整工程东地块项目全域完成场平建设,将为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项目提供用地保障;7月,比亚迪泰国工厂迎来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距离第7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仅仅过去了100天;6月,问界、享界、智界等系列车型热销,问界新M7 Ultra规模交付量达2万台……深圳汽车制造业发展动能十足。

支撑着比亚迪、华为等龙头企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深圳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经过多年发展,深圳已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供应链高度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圈,产业链上关键配套企业持续发力,包括欣旺达、航盛电子、星源材质、比克电池、汇川技术等汽车零部件和核心材料企业,在第三代功率半导体、“三电”“三智”等领域技术已经达成世界领先水平;车规级芯片、智能传感器、自动驾驶等领域技术核心竞争力正显著提升。

截至2024年6月,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约为426.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达108万辆,占比超四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0.9万辆,新车渗透率提高到72.6%,其中6月当月的新车渗透率达77.4%,意味着深圳每100辆新上牌的汽车中约有77辆是新能源汽车,创历史单月最高。2023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73万台,集聚超2.4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在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版图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重镇,一座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正在加速成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作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使命任务,深圳正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向实现大飞跃、大提升的目标迈进。

深圳市海洋发展局于2024年初正式成立,进一步加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统筹协调、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海洋资源精细化管理、加大海洋领域对外开放合作,相关目标任务推进顺利。

海洋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全球第四大集装箱港地位持续巩固,港口LNG接卸量稳居全国第一,南海东部油田实现2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国际金枪鱼交易中心揭牌运营,首艘五星旗豪华邮轮顺利启航。

海洋科技创新动能澎湃。深圳海洋大学开工建设,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正式落户,深圳大学科研团队破解“海水直接电解制氢”世纪难题,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在深投用。

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东部海域水质长期保持一类,西部海域入海河流总氮浓度逐年下降,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山海连城”计划全面深入推进,首个珊瑚主题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基地揭牌成立。

全球海洋治理走深走实。3项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计划或项目“花落”深圳,《深圳经济特区国际船舶条例》正式实施,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圳国际渔业博览会等海洋盛会连续成功举办。

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突破。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小漠国际物流港、妈湾智慧港集装箱码头开港运营,妈湾跨海通道盾构隧道双向贯通。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健全维护海洋权益机制。深圳努力开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局面,将围绕落实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协调联动的海洋工作机制,健全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和服务体系,畅通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培育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现代海洋渔业、海洋能源与矿产、海洋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打造具有深圳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健全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制度。创新项目海域使用权到期续期政策,探索填海项目海域使用权转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加强陆海统筹,打造规划科学、城海交融、海味十足的湾区城市风貌。

健全维护海洋权益机制。提升海上综合执法能力,积极参与国家海洋维权行动,增强深圳在国际海洋事务中的话语权。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算力统筹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基础设施奠基降低中小企业研发成本;数据要素支撑不断强化,促进公共数据开放加速数据资产交易;全域全时全场景应用持续深化,以场景应用牵引产业发展……

在深圳,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落地,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

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离不开顶层设计谋篇布局,深圳通过构建“一条例、一方案、一清单、一基金群”,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全时全域应用。

立法先行,高位推进。2022年11月,《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为促进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是全国首部人工智能产业专项立法。

绘制蓝图,勇当先锋。在2023年发布推出《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2024年)》之后,今年7月30日,深圳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方案》,以二十二条新政明确了争创“全栈创新先锋、智能产品先锋、数据跨境先锋、场景应用先锋、智能驾驶先锋”。

应用推广,资金扶持。近两年来,深圳累计发布三批73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并统筹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推动政府产业引导基金与市场化基金联动,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天使投资、股权投资、投后增值等服务。

在人工智能的赛道上,深圳正在不断探索未知、加速奔跑。

(深圳特区报记者 熊子恒)

低空经济第一城

低空经济已成为当前全世界产业发展的“热词”。作为全球低空产业链集聚度最高的城市,近年来,深圳持续发力低空经济,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发达、创新生态优越、应用场景丰富、空域改革试点等优势,积极抢抓低空经济产业新风口,培育新质生产力,向“低空经济第一城”全速竞飞。

不论是周末坐在家中,无人机外卖“从天而降”;还是商务出行,低空航线湾区内1小时到达……万物皆可打“飞的”。在深圳,低空应用场景正以几何速度迭代创新,“飞”入城市日常生活。据了解,目前,多元化场景已覆盖空中通勤、物流配送、城市治理、应急救援等各个领域,成为全国低空经济场景最丰富的城市。

目前,深圳的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50%,已集聚1700余家低空经济产业链企业。产业图谱涵盖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等上中下游全版块,以及包括旅游业、物流业、巡检业在内的各种低空应用场景等,形成了长链条、广辐射的低空产业生态圈。

根据2023年底的官方统计,深圳低空经济年产值已超过900亿元。2023年,深圳累计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量61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第一;直升机飞行量超2.3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领先。截至2024年上半年,深圳已累计开通无人机航线超过205条,建设无人机起降点126个,在低空赛道正大步向前迈进。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戴晓蓉)

超充之城

建设“超充之城”,深圳勇于先行示范。从2023年6月推出首个全液冷超充示范站并官宣启动“超充之城”建设,到率先发布实施超充“深圳标准”,深圳用一个个实际行动诠释建设世界一流超充之城的超级速度。截至7月5日,全市已累计建成超充站441座,在建94座。如今在深圳,“一杯咖啡、满电出发”正成为新的城市标语。

深圳竞逐“超充赛道”早已明确“路线图”。2023年9月,在《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专项规划》基础上,深圳印发实施《深圳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高质量规划建设方案(2023-2025年)》,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标识”原则,明确设施建设、运营服务、产业协同、标准体系等领域重点任务,加快建设“应建尽建、均衡合理、安全便捷、智能开放”的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体系。

率先发布超充“深圳标准”。今年3月,率先发布了《电动汽车超级充电设备分级评价规范》和《电动汽车集中式公共充电站设计规范》两项超充地方标准。至此,深圳成为全国首个发布超充设备分级评价和超级充电站设计地方标准的城市。

率先实现“双超”。今年3月底,全市累计建成超充站306座,率先实现超充站、充电枪数量超过加油站、加油枪数量。这意味着,在深圳充电已经能够像加油一样高效便捷。

深圳的目标不止于“超充”建设。随着一个个超充站从示意图上走入大街小巷,深圳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效配置各类要素,构筑起一张配套设施全、使用体验优、协作服务多样化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超级网络,通过瞄准充电基础设施这一关键环节,推动产业创新迈上新层级,令产业生态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

极速先锋城市

当前,深圳正在提速建设“极速先锋城市”,建成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超级宽带网络,实现“双千兆、全光网、1毫秒、万物联”网络建设目标,畅通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大动脉”。

继2023年提出打造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极速先锋城市目标后,深圳今年又发布《深圳市极速宽带先锋城市2024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4年底,基本建成泛在先进、高速智能、天地一体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实现网络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全球领先,打造世界先进、模式创新的极速宽带先锋城市。

深圳是全国首个5G独立组网全覆盖的城市,被工信部评为“5G独立组网最佳城市”。2024年,深圳全面提升5G网络感知,提升“宽带边疆”网络供给能力,同时极速铺开5G-A建设。

按照“城市+园区+边缘”的总体布局,深圳大力推进数据中心规划建设,今年计划新增3万个标准机架,规划布局10个园区配套数据中心,建成15个边缘计算中心,打造深圳到韶关、贵安等国家枢纽节点以及“算力飞地”的毫秒级时延圈。

极速宽带连接的高度,深圳已伸向了宇宙星空。正在全力打造的“深圳星网”,将实现海陆空通感一张网,助力深圳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空中互联网极速先锋城市。

从产业支持到数字消费,从公共生活空间到国际互联网访问,以极速宽带赋能千行百业,狠挖极速网络多领域应用的深度,也将是深圳2024年打造宽带先锋城市的重要方向。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雨萌)

设计之都

2008年,深圳获批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授予“设计之都”称号,也成为中国首个获得“设计之都”称号的城市。16年来,深圳在设计产业创新力和设计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深圳是一座从设计中诞生的城市,由一座边陲小镇成长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孕育出多元共生的城市文化;山海连城、通达和美的城市规划,彰显着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深圳在建设“设计之都”的道路上稳扎稳打、步履不停:设立国内首个法定“创意设计日”、举办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打造永不落幕的深圳设计周、举办中国设计大展……“深圳设计”也成为具有国际号召力的城市品牌。

2023年,《深圳市“设计之都”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年)》发布,这也是深圳市首次以建设“设计之都”为目标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深圳力争于2026年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并于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

砥砺奋进十六载,如今深圳在设计领域硕果累累。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创意设计服务法人单位已超过3.3万家,设计师人数超过22万人,其中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珠宝设计等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进一步擦亮了“设计之都”城市名片。

(深圳特区报记者 尹春芳)

志愿者之城

一抹志愿红,满城文明风。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建设“城市文明典范”的战略定位,指出“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

作为我国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之一,30多年来深圳赓续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开创了志愿服务事业多项全国第一——内地第一个法人志愿者组织、第一批国际志愿者、第一张电子志愿者证、第一批地方性志愿服务法规、第一批地方性志愿服务基金会……2016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建成“志愿者之城”。

深圳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小区”五级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率先构建“党建+、行业+、科技+、赛事+、文化+、宣讲+、金融+”志愿服务模式,推进志愿服务向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发展,致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成为深圳的文明共识。

目前,深圳注册志愿者数量达到381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过20%,平均每5个人就有一名志愿者。其中45岁以下志愿者占78.3%,平均年龄36岁,充满朝气活力。外籍志愿者4412人,港澳台籍志愿者1.1万人。外籍志愿者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短视频曾被外交部汪文斌在国际网络平台转发点赞。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思)

民生幸福之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深圳全面深化改革全力保障和不断改善民生,聚焦教育、医疗、就业交通、生态环境等民生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用心用情用力办好群众身边大大小小的事,为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注入强劲动力,努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城市更美好,生活更幸福。生活在深圳的市民,体验着一个个真实而温馨的变化:今年,全市持续加强基础教育学位建设,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万个,新增学位数量和增速均居全国首位,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今年,全市将新增床位8000张,新增社康机构35家以上,深圳人的“健康福利”蹭蹭上涨;深圳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构建“15分钟内就业服务圈”,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46万人,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成效显著;深圳始终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大气质量居全国超大城市第一,深圳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已成为我国超大城市中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城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深圳高质量增进民生福祉,力争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

(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盐田海滨栈道成了市民热门打卡点。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摄

山海连城公园城市

行至科学顶,尽览光明城。近日,光明科学公园(北翼)建成开园,深圳又添打卡新地标,公园城市建设又出新成果。

公园被市民网友称为“深圳特产”,越来越多,越来越时尚,越来越好逛,越来越好玩的公园不断“上新”,让更多深圳人享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在绿色生态福利频频亮相的背后,是深圳正在大力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建设公园城市,推动“山、海、城、园”有机融合,加快打造乐享生活的宜居城市。

园,截至2023年底,全市公园数量达1290个。继实施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梅林山公园-银湖山公园“五园连通”后,今年,深圳持续推进罗湖“八园连通”、宝安“八园连通”,到2025年,全市公园总数将达1350个。

山,今年年初,连通梅林山和银湖山生态断点的鲲鹏径一号桥落地,串联深圳最具代表性生态资源的420公里远足径“三径三线”实现基本贯通,全长200公里,从凤凰山飞云顶到七娘山大雁顶的鲲鹏径,成为时下深圳热门的徒步路线。鲲鹏径二号桥、三号桥将在下半年开工,预计明年建成。

海,滨海骑行道欢乐港湾——西湾红树林全程6公里的慢行通道于今年上半年开放,该项目将沿江高速桥下的“灰空间”,转化为市民共享的“第二海岸”。从宝安到大鹏连续性的200公里滨海骑行道正在建设中,数条各具特色的骑行环线即将在南山、光明、罗湖、大鹏等区(新区)启动建设……

通山、达海、贯城、串趣。不久的将来,市民朋友和海内外游客将可以更好地畅游山海间,体验深圳山海城相融的资源优势和独特魅力。

(深圳特区报记者 林清容)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