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言以先行示范标准加快深汕合作区乡村振兴和产城建设
2021-05-18 09:05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代表建言以先行示范标准加快深汕合作区乡村振兴和产城建设

人工智能朗读: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5月1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石义胜 林捷兴深汕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深汕合作区”)是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首个由“飞出地”全面建设管理的“飞地”,也是广东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产物,是深圳唯一拥有农村的片区,在深圳“双区”驱动、“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如何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先行示范?如何践行先富带后富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典范和生动范例?如何举全市之力在深汕合作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话题成为深圳两会代表们讨论的热点。

打造凸显深圳特色的美丽都市乡村和乡村振兴样板

市人大代表、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王延奎表示,作为深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深汕合作区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先行示范担当,力争用三年时间,全力打造成具有湾区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田园城市”“都市乡村”,为全国、全省乡村振兴探新路、作贡献。

2020年,深汕合作区重点围绕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农村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今年,市委首次提出举全市之力支持深汕合作区高标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印发了《深圳市各区(新区)结对帮扶深汕特别合作区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助力乡村振兴尽快出成效。目前从实施进展看,还存在牵头单位不明晰、资金保障渠道未明确、干部派驻体系未建立等情况。

王延奎等10位代表联名提出,国家乡村振兴局、广东省乡村振兴局已挂牌运转,建议尽快明确市级层面的乡村振兴牵头部门,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工作对接和推进实效;尽快明确乡村振兴资金帮扶标准,并将乡村振兴资金列入市本级和10个对口帮扶区的财政预算,保障帮扶工作有效推进;尽快印发实施乡村振兴帮扶干部派驻工作方案,正式明确派驻干部的派驻起止期限、帮扶补贴、待遇保障,建立完善帮扶干部派驻体系,高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打造一批具有岭南文化底蕴、凸显深圳特色的美丽都市乡村和乡村振兴样板。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乡村融合发展活力

不同于深圳市区的高度城市化,深汕合作区仍处于城市发展初期阶段,经过近10年的发展建设,土地等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等矛盾日益突显,按照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要求,“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亟需破题。

为此,代表们建议以主体功能区调整为优化开发区为契机,全面优化深汕合作区核心功能,妥善解决制约该区发展的土地问题。包括支持深汕合作区做好区域宏观调控,明确保障95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规模;按照“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优化”的原则,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开展永久基本农田整改工作,核减有关耕地保有量指标。

此外,代表们建议上级部门支持深汕合作区深化土地改革,将省级权限的土地征收及农用地转用审批调整至由深汕合作区管委会实施,支持深汕合作区优先开展按规划期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指标管控改革,并推进土地征收与农转用审批、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只征不转、只转不征、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等试点改革,切实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完善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宫清等代表还建议,加快落实省里有关要求,大力实施垦造水田、占优补优等工作,为深汕合作区优化、腾挪发展空间。

适用“革命老区+经济特区”政策助推深汕合作区发展

深汕合作区原是海陆丰革命老区内四个农业镇,市政建设落后,发展基础非常薄弱,短板众多。

“要在可预期的将来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亟需适用‘革命老区+经济特区’政策,从财政投入、资源支撑、人员保障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从城市规划、产业引进、智力支持等方面给予系统保障。”市人大代表、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吴曲波表示。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实现“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吴曲波等9名代表联名建议请市级层面协调国家海关总署、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海事局设置驻深汕合作区机构并配备相应人员;建议市规划等部门支持深汕合作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给予建设用地指标扶持,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使用耕地林地定额;建议省、市相关职能部门考虑深汕合作区实际,在考核时适用老区标准,扩大深汕合作区发展转圜余地。

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代表们建议市交通运输局、水务局、财政局等部门大力支持深汕合作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市教育、卫生、政数等部门对深汕合作区学校、医院、通信网络等公共基础建设,在省、市财政资金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上给予更多倾斜,助力补齐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短板,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水平;建议市级层面优先安排制造业龙头企业、市属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到深汕合作区投资兴办实业;鼓励深圳科研机构在深汕合作区设立分支机构,搭建中试、小批量试生产等平台;建议市文化、文物等部门指导支持深汕合作区建立红色资源保护机制,完善红色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强化红色基因传承。

[编辑: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