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云采访”:在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处履行好新时代新使命
2021-04-28 08:47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党代会“云采访”:在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处履行好新时代新使命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大学校长 李清泉

深圳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董峰

深圳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陈少雷

深港产学研基地实验室副主任 盛立远

坂田街道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 黎群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4月28日讯 深圳特区报记者 宁若鸿 黄子芸4月27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开幕。党代会期间,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组织了市第七次党代会“云采访”活动,在每晚8∶00-9∶00(不含闭幕式当天)在五洲宾馆举行。来自各行各业的14位党代表围绕深圳在新时代的新使命、高质量发展和创新、社会民生建设等主题接受“云采访”。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商报、凤凰卫视、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等近三十家中央、省、市及香港媒体的近60位记者参与采访。

27日晚,“云采访”第一场举行,5位党代表围绕“深圳新时期新使命”主题接受采访。从粤港澳大湾区、到深圳先行示范区、再到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国家战略相继落地,深圳如何抓住“双区一试点”三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时代机遇,履行好新时代的新使命?抓住时代机遇、深化深港合作、创新驱动发展等关键词频频出现在党代表的回答中。

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

“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要‘双向流动’”

记者:深大创业园孵化了很多的年轻创客和高科技企业,在推动深圳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您认为深圳高等教育发展中,科技创新发挥什么作用?高校还有哪些可以作为?

李清泉:科技创新实际上贯穿于学校全过程,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都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法实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所以创新是大学发展的一个魂,一直以来,我们就是依靠改革和创新推动了学校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未来我觉得我们还是要依靠坚持改革创新,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几个方面不断产生新的发展动力,同时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在基础研究方面希望取得一些突破,最好能为国家的“卡脖子”问题贡献我们的智慧,另外我们要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大有一个特点,PCT专利在全国高校排在第一,在世界大学范围内也是名列前茅。但是如何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际上不仅是我们深大面临的困难,也是全国高校共同面对的困难,所以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也会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对此我们计划和深圳不同区建立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记者: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大湾区高等教育建设步入快车道,您认为,深圳应该如何利用湾区建设契机,携手香港,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共建更多的大湾区高等学校?

李清泉:在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方面,我建议,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要“双向流动”,积极鼓励和支持内地高校在香港设立办学机构。内地和香港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在加速推进,其中一个重要体现和标志性进展是,香港高校纷纷在内地设立办学机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包括“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多项任务和措施。目前大湾区高等教育与香港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更多呈现的是单向的,主要是香港高校广泛到内地设立办学机构,内地高校还没有机会到香港去合作办学。事实上,内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完全有双向互补空间,应当努力实现双向互补的合作交流。

支持内地高校赴香港办学,有利于为香港年轻人了解内地高等教育形态提供便利条件,加强香港企业、政府与内地高校进一步的深度合作,促进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打造内地高校引进国际人才新通道,打造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平台;有利于把内地高校的科研成果直接在香港转化,服务香港产业转型发展。另外,在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税务实施、人才引进等多个领域也有助于打破壁垒,突破发展瓶颈。

深圳大学正筹划在香港建立校区,这可以发挥深圳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就近为香港青年学生提供更多适合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创业、发展的课程,解决港澳青年面临的系列困难的途径,直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同时深港青年共同学习和深入交往,也有利于港澳青年就近在大湾区就业创业。

党代会报告里面提到,过去的5年是深圳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最好的一个阶段,我也有一个预期,未来的5年依然是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最好的一个阶段,而且随着深圳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相信在短时间内,深圳就会进入国内高等教育的第一方阵。

深圳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峰:

“不断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

记者:推进前海开发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在您看来,前海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董峰:这些年前海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在我看来这十年最大的变化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落地”,一大批有影响力制度创新在前海不断的落地,一大批关乎产业、关乎民生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也在不断的持续滚动落地。

前海可谓“三天一制度”,在贸易便利化、法治创新等方面均有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而且始终致力于一个良好营商环境,依托创新平台实现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特别是前海按照“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深港合作,取得一大批有影响力成果。

当然前海也有不变的地方,那就是始终保持生机勃勃,始终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先行先试不停顿,改革创新劲头足,这是前海的灵魂所在。

记者:2021年是前海黄金十年开局之年,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有哪些独特优势和发展愿景?未来呈现什么新形象?如何进一步推动大宗商品领域互通互联,您对前海未来有什么新的期许?

董峰:前海联合交易中心设立初心就是建设大宗商品全球人民币交易和定价中心,作为香港交易集团主导在深圳筹建设立的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天然自带市场化、国际化属性,是深港合作的标杆性项目,致力于建设国家重要的创新型金融基础设施,不断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

我们接下来重点做四件事情。第一,重构国内商品市场格局,形成现货价格基准,输出前海价格。第二,重点打造标准化资产体系,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三是连通境内外,实现跨境商品互联互通。第四是发挥深圳科创优势,为金融科技提供一个真正跟实体产业结合的平台。此外,我们在做的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推出前海价格,这个价格基于实体经济上下游供求基本面,不仅可以用来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游产能重要调节工具,也可以输出境外,推动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以及人民币国际化,这样的市场计价机制是前海应该为国家作贡献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从第一线企业家角度,我认为破题关键还是问题导向,紧紧扭住提升要素市场资源配置效益和提升金融支持实体两个牛鼻子不放,打通中国经济今天的堵点淤点,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和外在动力。

前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核心引擎,肩负着总书记的期待,理应也能够通过要素平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创新型模式探索为国家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打开新局面、作出独特贡献。

深圳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陈少雷:

“三大国家战略叠加为深圳带来发展黄金期”

记者:如今深圳既面临着“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又承担着综合改革试点的重要使命。深圳应该如何履行好自己在新时代的新使命?

陈少雷:去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既是对深圳的肯定和赞誉,也是对深圳的鼓励和鞭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寄予厚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完成新时代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深圳广大干部群众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要求,“提高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用建设先行示范区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向世界响亮宣告中国共产党“能”、马克思主义“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

记者:媒体评价,深圳迎来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黄金期三大国家战略叠加为深圳带来发展黄金期,您怎么看待这种评价?

陈少雷:今天的深圳,确实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黄金期。对于这种“多重战略交汇”“多重机遇叠加”,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面来看。

从宏观来看,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胸怀两个大局”“统筹两个大局”,这“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既是我们理解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的重要视角,也是理解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重要维度。

从中观来看,作为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一方面,这与深圳过去40年的积极探索和伟大成就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当下中国的发展大局、战略谋划紧密相关。

从微观来看,深圳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深圳人的共同努力。作为基层一线代表,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深圳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深港产学研基地实验室副主任盛立远:

“深港两地年轻人是未来发展主力军”

记者:您认为深圳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深港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盛立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它的目标是推动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深度融合、科技协同发展的角色。深圳作为这一地区经济创新活跃度最高的城市,以及基于和香港隔河相连的地域优势,都有利于深港两地的科技创新、金融创新、产业协同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战略布局,我认为深圳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已经搭建了包括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光明科学城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本地高等院校科研资源也在逐渐丰富,同时还有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深港产学研基地这些虚拟大学园的新型研发机构在产学研创新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深度结合高科技产业的技术需求,推动深圳向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推进。

这一方面能够为深圳中长期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会引导和促进相关产业不断升级。在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通过对香港科技创新资源的吸引,可以不断深化深港两地的协作包括学术、金融、产业等方面的交流,不断优化和完善深港两地分工协作,也能够进一步促进深港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市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对粤港澳大湾区作出了展望,您认为深圳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将发挥哪些重要作用?在深化深港合作这件事上可以有哪些新的举措?

盛立远:深圳的优势就在于创新,这是深圳的科技创新活力一直在大湾区城市中名列前茅的原因。回顾深圳过往,深圳每一个脚步都充满创新味道,无论是体制、机制到模式应用,再到科技研发,所以未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发挥的作用还是创新驱动,通过对诸多环节创新,推动各个要素互动流通,深度融合。

在深港合作的深化过程中,深圳可以发挥它的体制机制灵活特点,探索深港合作边界效应,从而推动体制机制深度优化。此外,深圳也可以基于它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结合深港两地研发方面互补效应,进一步深化深港两地协同创新,推动深港两地智力资源合作,应该特别强调深港两地年轻人合作交流和协同创新,因为年轻人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深入合作,对研发模式、合作机制、产业等领域创新都有更大推动,反过来也会不断深化深港之间的合作。

龙岗区坂田街道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黎群:

“为一流城市治理打造坂田样板”

记者:龙岗区坂田街道作为龙岗区的“西核心”,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如果辖区发生突发事件,坂田街道有哪些具体做法,在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坂田街道做了哪些探索?

黎群: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4类。为应对突发事件,坂田街道主要做法是:一是在信息联通上下功夫,确保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知悉。我们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信息网络,与辖区派出所、交警、市场监管所等应急重点单位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还将社区应急触角延伸至辖区所有的花园小区、城中村、工业园区,并制定信息报送制度,确保事件发生后街道指挥中心能第一时间掌握情况。

二是在应急力量上下功夫,确保事件发生后得到有效处置。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干部24小时值班制度,街道和社区每天有70名值班干部在辖区待命,舍得投入,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充足,在街道辖区内除了龙岗区消防救援大队坂田救援站外,街道专门在南北片区和12个社区科学设立了14个消防救援站、一个森林消防站和一支民兵应急分队。

三是在智慧运行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街道应急处突能力。我们依托龙岗区智慧城区建设成果,发挥辖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优势,强化大数据思维,创新打造了街道级“智慧大脑”坂田智慧运行指挥中心。

记者:对标深圳未来的发展目标,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方面,坂田未来将怎么做?

黎群: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街道社区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我们将积极探索“网格化”党建模式,以抓党建为切入口破解治理难题,根据居住区域片区人、户、房、党员分布等情况,重新科学合理划分基础网格,确保网格管理范围覆盖辖区居民小组、花园小区和“外卖地”小区等所有的居住区域,实现了一个居住片区就是一张网、一个治理单元。

二是践行“枫桥经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以打造“枫桥式街道”为契机,始终坚持把党建和基层治理结合起来,优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探索建立事务协商机制,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对街道中不同性质的居住区域,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基层治理中的重难点问题。

三是继续推进“智慧坂田”建设,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按照龙岗区部署,依托街道运行指挥中心平台,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继续在智慧社区建设上先行示范,推广南坑智慧社区经验,全面构建“1+12”智慧城区运行体系,推进街道管理模式从被动式、应急式向主动式、预警式转变,实现“一号响应、一网统管、一体联动”,以提升应急指挥、民生服务和城市治理能力为重点,为一流城市治理打造坂田样板。

党代表日记

市党代表、罗湖区东晓街道党工委书记肖嘉睿:书记抓党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过硬

今天(27日),我怀着非常激动、喜悦的心情走入会场。虽然我在第四次、第五次党代会也曾经作为工作人员一直都在会场,但是这次是作为基层党代表参加会议,感受非常不一样。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王伟中书记的报告赢得了非常多的掌声,而且每一次都是大家发自肺腑、由衷地去鼓掌,因为报告道出了我们深圳全体党员干部的心声。另外,这次的主持人覃伟中代市长是站着主持会议的,我觉得是一种对我们代表的尊重。

作为基层党代表,我最关注的就是市委在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方面的部署和要求。报告非常具体地提出,要不断地擦亮基层党建“深圳品牌”,坚持书记抓党建工作机制,实施新一轮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等,这对我们街道党工委书记给出了明确的任务清单。我们的党建工作一定要更加的抓实抓细抓规范,从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入手,从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入手,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全面提升,全面过硬,真正达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从而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报告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也给予我们莫大的勇气。特别是报告最后要求,要争当开拓进取的改革者,不做安于现状的守成者,争当起而行之的奋斗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者,争当攻坚克难的冲锋者,不做避事畏难的退缩者,争当先行示范的领跑者,不做亦步亦趋的跟随者。这实际上对我们每一名代表,每一名党员都提出了非常具体也非常明确的要求。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我们一定按照报告要求抓贯彻抓落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攻坚克难的作用。我相信,在广大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报告中描绘的那个非常美好的深圳一定能够实现。

[编辑: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