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短短几年,研究院吸引了300多名国内外科研专家加盟,为国家培养更多量子科技领域人才作出了贡献。图为超导量子计算实验室,实验人员正在调试稀释制冷机。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少昆 摄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4月2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
鹏城四月,簕杜鹃欣欣向荣。
奋力拼搏,锐意进取。不仅是簕杜鹃的花语,也是深圳一直以来塑造、坚持、延展的独特城市气质。
过去5年里,深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双区”驱动和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建立并不断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深圳科技创新实现大跨越、取得新突破。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勇当尖兵、再创新局。深圳将发挥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整体效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关乎国家、城市的源头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被誉为中国“硅谷”的深圳,其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上的重要一极。分析深圳的创新模式就会发现,多年来,深圳采用市场化牵引科技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同时,受发展惯性影响,科技创新的不足和弊端也较突出,亟须补齐基础研究短板。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汪云兴认为,深圳打造全球标杆创新城市必须要有一流的基础研究能力支撑。深圳已进入加强提升基础研究能力的发展阶段,需要找准方向,聚焦问题,精准施策,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2018年1月14日,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构建“全过程的创新生态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后又加入“人才支撑”。基础研究是第一环,以基础研究突破引领技术创新。
近年来,深圳不断探索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强基础研究的系统部署和前瞻布局,率先全国以立法形式固定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并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投入,为基础研究提供了持续稳定的源头活水。
聚焦生物医学前沿和应用领域的深圳湾实验室以IT+BT融合及多学科交叉为特色,同时也以“又多又快”特点为业界称道。
“多”是原创性研究成果多。成立仅3年,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5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00余项,国家、省各类纵向项目6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6项;“快”是高端人才引得快。700多国际化科研人才,90余个科研团队,100余位院士、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聚到湾里”。
深圳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云东院士说:“未来,我们的实验室会更大,湾里人会更多,努力把深圳湾实验室建成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与临床医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深圳已建设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创新载体超过3100家,5年创新载体数量翻了近两番。
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有助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今年1月,深圳提出“三个五年”的安排部署,到2030年基本实现自立自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能级跃居世界城市前列,成为全球重要创新中心。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前不久,由华为开发的欧拉操作系统首个社区共建版本、欧拉生态服务平台正式发布。目前,欧拉生态已吸引数百家国内外厂商加入,欧拉全球下载量超47万。随着众多厂商入局,欧拉生态圈正加速扩大。
华为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让国产操作系统实现“破局”,推动中国操作系统向商业化迈出重要一步。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对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和支撑。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深圳科技创新工作路径探索和思考的首要任务。
“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深圳路径,形成科研攻关一盘棋格局。”市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将加强科创、发改、工信等部门统筹协调,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平台、项目、人才一体化建设机制,推进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协同联动,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
目前,深圳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心关键元器件,对标国际一流和进口产品技术规格及性能指标,采取“赛马式资助竞争机制”“一技一策”“一企一策”“链式布局”等组织方式,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攻关,努力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深圳今年安排科技重大项目支出132.5亿元、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90.2亿元,开展政产学研协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高标准建设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0个以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
全球电动汽车市场方兴未艾,研发高密度高安全性的动力电池成为各大车企的研究热点。4月15日,比亚迪的“高端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突破开发兼具高安全、长寿命、高能量密度、高性价比电池的难题。
据了解,该项目成果实现对丰田等国外一流品牌的技术输出和产品配套,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亿元,助力广东省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对我国自主汽车品牌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电动汽车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深圳牢牢抓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在大攻关、重研发、补链条等方面,集中资源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5G、8K、人工智能、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
在深圳,华为、大疆、迈瑞、比亚迪、云天励飞、微芯生物、优必选等高新技术企业林立,行业龙头众多。目前,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
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增添深圳经济发展的成色。2021年,深圳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万亿元。
深圳提出要着力提升“五力”、打造“五地”,这既是对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具体诠释,也是对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进一步深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建设指引。今年,深圳将落实创新发展“五大行动”,强化机制支撑、平台支撑、改革支撑,着力推动创新“五大行动”落地见效,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