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深圳为何能迎来 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
2021-11-12 08:19
来源: 晶报

社论|深圳为何能迎来 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

人工智能朗读:

孔雀东南飞的盛景再现深圳。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全市高层次人才超两万名,留学回国人员超18万名,各类人才总量超600万人,迎来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

今年9月27日—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深圳因人才而兴、因人才而盛,40多年来,深圳之所以能创造奇迹,关键在于会聚了大批海内外优秀人才。事实上,当初闯深圳的“拓荒牛”,许多就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某种意义上,深圳能发展到今天正同一批又一批来深寻梦的人才紧密相关,他们在奉献了自己青春的同时,也用智慧和才干累积了一座城市的高度和厚度。

深圳为何能迎来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从一些鲜活的案例中找寻。

比如2014年,张立源来到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他惊喜地发现,在这里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研究方向,不管是“冷门”还是传统方向,“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搭建实验室,自主选择感兴趣和重要的课题”。历时4年,张立源和团队将三维量子霍尔效应从预言变为现实,让这个困扰物理学界32年的难题终于有了答案。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窥见深圳给予人才的空间和自由度,后者对于引才来说,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比如深圳是国内首个通过特区立法,明确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30%的城市,这样的政策引导使得深圳的一些机构和单位不得不将基础研究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并由此引进一大批与之相匹配的高科技人才。

比如5年前,深圳大学就在国内率先建立预长聘教师制度,所有预长聘教师均不再入编,从与编制挂钩的“身份管理”转向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岗位管理”,推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走向深处。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早在建校之初,就由学术副校长牵头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职称晋升制度,设立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等3种岗位类别。重在评价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贡献——这些措施都在相当程度上为人才“松绑”,同时也吸引了更多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奔赴深圳。

要引来“金凤凰”,先得栽下“梧桐树”。这里的“梧桐树”,除了硬件,更重要的是软件,即我们的一些既有的制度能否与时俱进、因时而变,让人才愿意来、来得了、留得住。

敬才爱才重才用才不是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了的,而是要拿出真金白银,同时推动踏石留印的深层次改革,这些改革难免会触及这样那样的利益,需要打破这样那样的规矩,但要推动人才工作更上层楼,就必须摆脱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

深圳迎来新的人才聚集高峰期不是偶然,而是深圳长期坚持的人才战略结出的丰硕果实。孔雀东南飞盛景的再现,也必将托举起深圳更光明、璀璨的未来。

[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