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云采访”② | 从“顶天立地”到“沿途下蛋”,党代表热议深圳创新发展
2021-04-29 13:54
来源: 深圳发布

党代表“云采访”② | 从“顶天立地”到“沿途下蛋”,党代表热议深圳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朗读: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深圳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全新5年,深圳提出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主导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参会代表围绕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展开热议。

4月28日晚8时许,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举办第二场“云采访”网络直播,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傅雄飞、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审计监察处党支部书记、总经理谢琼、深圳市明唐通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冯梓洋、光明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茹等多位党代表走进直播室,围绕上述主题,结合自身实践与媒体交流体会,共话落实举措。

焦点1:基础研究夯基,深圳如何提升创新引领力?

布局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科学阵容”不断壮大

近年来,深圳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基础研究是其中第一环。

深圳以主阵地作为加快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光明科学城建设是前瞻布局之一。王茹说,光明科学城着力打造空间集聚、学科关联、开放共享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目前,光明科学城正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包括综合粒子设施、深圳超级计算中心二期、“鹏城云脑Ⅲ”超级智能算力平台等;同时布局一批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包括高端科研仪器研制中心、光明科学城大数据中心等;集聚世界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设中山大学(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同时,社会资本联合科研机构,率先发起不少于1亿元的科研慈善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前深圳光明已布局建设10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科学阵容”不断壮大。

成果产业化加速,深圳如何提升创新驱动力?

“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打破科研与产业转化“两张皮”

产业转化是创新生态链中重要一环。深圳如何充分发挥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优势,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深圳先进院与光明科学城走出特色路径。

深圳先进院作为一所新型的研发机构,始终坚持“顶天立地”,即学术上和国际接轨,强调面向重大前沿技术的探索,做到“顶天”;研发的成果要和当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接轨,强调社会的需求牵引,做到“立地”。

光明科学城则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沿途下蛋”,即打造“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闭环可持续发展创新生态链。王茹说,光明科学城在体制机制方面充分考虑产业转化,在贴近市场需求的前沿催生创新成果,同时通过大规模产业应用正向回馈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良性循环。

依托深圳良好的产业基础,高效的产业转化助力产业跨界深度融合。傅雄飞说,深圳发挥IT与BT融合优势,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学领域。深圳先进院合成所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合成生物学前沿交叉研究团队,在产业转化方面首创国内“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建设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有效解决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深圳如何提升创新硬实力?

创新土壤孕育“技术鱼池”,打造“深圳制造”全球标杆

在深圳活跃的创新氛围下,如何化解重点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仍是深圳提升创新硬实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之一。企业始终站在创新最前沿。近年来,比亚迪不断夯实制造业基础,频频突破卡脖子技术。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谢琼表示,专注制造业26年,比亚迪掌握电动车的电池、电机、电控及芯片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云巴,通过电动车治污、云巴治堵,构建城市绿色大交通体系。

如何实现创新链的标杆引领?谢琼介绍了比亚迪的“秘诀”:一是打造“技术鱼池”,通过技术创新,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一手抓“硬技术创新”,一手抓“软设计创新”,实现“技术+设计”的双轮驱动;二是通过战略创新,实施“全市场+全产业链”战略、公共交通电动化战略等。比亚迪有3.5万名研发人员,目前累计申请专利3.2万件、专利授权2.1万件。

“比亚迪取得的成绩,正是在深圳创新发展平台、完善产业链以及创新链的基础上实现的。我们希望深圳继续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打造更多’深圳制造’全球标杆。”谢琼说。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无疑为新兴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深圳市明唐通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冯梓洋说,5G网络、AR/VR、无人驾驶等技术的突破将开启产业数字化的新征程,而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将成为未来产业数字化的核心驱动。

深化改革优化环境,深圳如何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无论什么成长阶段的企业,在这里都可找到成长路径”

新时期下,深圳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环境,通过一揽子扶持措施助推企业创新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

深圳市明唐通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冯梓洋坦言,“我觉得深圳政府对于企业大力支持,’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企业创新需要的支持,主要是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和创新的政策氛围。”谢琼举了两个例子:

“1995年比亚迪刚创立的时候,没有厂房、没有固定资产,也拿不到银行贷款。当时深圳就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出台优惠政策,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新力的企业实施无抵押贷款,支持我们做大做强。

十多年前,比亚迪第一批纯电动大巴在深圳上路,走了一条前无古人之路,当时不被看好、饱受质疑。在巨大压力下,深圳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制定标准,给了我们先行先试的机会,率先实现电动车的规模化和商业化运营。”

“无论什么成长阶段的企业,在这里(光明)都可以找到成长路径。”光明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王茹认为,企业扶持要做到“四有”,企业创新有人才、企业创新有载体、企业创新有资本、企业服务有抓手。目前,光明区正在探索推行领导干部、人才服务专员、行业专家共同联系服务一位人才的“3+1”模式,全力提高区内高层次人才的归属感。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南方日报、

壹深圳、深圳特区报

作者:戴晓晓 杨溢子 任宪平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