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法治为底描绘城市蓝图 两翼齐飞迈向“全能冠军”
2021-04-24 09:18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法治为底描绘城市蓝图 两翼齐飞迈向“全能冠军”

人工智能朗读: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4月24日讯 (深圳特区报记者 戚金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从提出“依法治市”到“打造一流法治城市”,再升级到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深圳用多年的法治实践表明,改革与法治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一体并行。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持续把法治锻造成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用足用好立法权,稳步深化改革,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法治底色上描绘出城市美好蓝图。同时,深圳发扬镌刻在基因里的改革精神,推进法治事业再上新台阶,为迈向“全能冠军”稳积跬步。

高质量立法为改革护航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

今年3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正式实施。这个突破性立法,将“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与恶意逃债的债务人区分开来,一方面,减轻失败带来的道德压力有助于改变个人对投资、创业失败的畏惧观念,给予人们重新开始的勇气和机会;另一方面,减轻失败带来的道德压力有利于营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鼓励个人参与投资、创业,培育企业家精神。个人破产制度为创业失败者提供了二次进场的可能性,使其免受创业失败债务的长期困扰。

实施首月,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共收到260件个人破产申请,他们中既有企业法定代表人、股东、高管、个体工商户,还有灵活就业人员、网约车司机、网店经营者等。

而据统计,截至今年1月底,深圳361万余户商事主体中,个体户就约占37%。为创业者“托底”,让失败者前行,个人破产制度的“破冰”是深圳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而实际施行中个人破产申请数量,也反映出个人破产制度切实起到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支持重生的破产保护理念。

自1992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立法权至今,深圳出台了地方性法规200多件。凡事有法可依、于理有据成为解决问题的常态。深圳政府面对一个极其发达的市场,有事服务、无事不扰,服务前移、贴心周到;企业只要合法经营,不用为了搞好关系而特意去和政府打交道。2020年7月,深圳被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办授予“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2018年9月,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发布《法治政府蓝皮书》,深圳在100个城市中排名第一。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深圳改革创新的步伐更快,面对社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深圳为食品安全立法,为电梯安全立法,为共享单车立法,为垃圾分类立法……特别是今年3月起,深圳“爆发式”实施5部重要经济特区创新性法规,以高质量立法引领并护航新一轮改革再次攻坚克难,回应民生关切。

我国首部绿色金融领域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建立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针对企业“出生容易死亡难”这一窘境,创设性地提出企业除名制度和依职权注销制度,使得“失联”和“僵尸”类名存实亡商事主体有了强制退出机制;《深圳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率先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写进立法……

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使命升级,从“单项冠军”到“全能冠军”的角色、目标转换,深圳始终把法治作为破译改革开放难题的核心密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深圳的发展就是一个法制不断完善、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以改革精神推进深圳法治事业再上新台阶

公正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4月21日,全国首宗通过“移动微法院”提交区块链证据的案件在龙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当事人不用去公证处花钱、耗时进行电子物证公证了,法庭当场就可以审核电子物证的有效性,有效加快案件办理进程。

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深圳市案件审理大提速是其中的一个鲜明变化。以知识产权案件为例:2020年深圳法院共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9661件、审结69602件,分别同比增长63.3%、69.74%,相较往年均呈上升趋势。在这座生活、工作节奏快的现代化大都市,如何提升司法供给能力、高质高效审理案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深圳率先在全国进行了司法责任制改革。

在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之际,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发文扎实推进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围绕提升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改革目标,全力保障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数据显示,深圳法院2020年受理各类案件69.5万件,同比多收9.6万件,上升16.1%;办结案件59.4万件,同比多结9万件,上升17.9%。在案件增长的情况下,法官平均审理周期同比缩短了4.36天。

回望市第六届党代会以来,深圳还不断在提升审判专业化水平上下功夫。2015年6月30日起,全市一审行政案件全部交由盐田法院集中管辖,打破地方保护和行政干预。2017至2020年,深圳知识产权法庭、金融法庭、行政审判中心、破产法庭和集中管辖全市环境资源案件的龙岗法院环境资源法庭等相继成立,审判专业化成为近些年来深圳的鲜明特质。

深圳是一座科技创新之城,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就是保护这座城市的生命力。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指出,深圳要打造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开展新型知识产权保护试点。深圳法院持续推进审判机制改革,将惩罚性赔偿适用规则、证据妨碍排除规则、多元化技术事实查明机制、“先行判决+诉讼禁令”保护措施等运用到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中,为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持续修炼内功。无论是“盗取”网络上的一张张图片,还是侵害手机支架、多功能文具盒、一体式自拍杆等这样小物件外观设计专利权的行为,都会被依法打击。

法治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

去年12月8日,深圳举行2020全球招商大会,共洽谈签约项目242个,涉及投资总额超7800亿元。重点引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项目将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为何企业家青睐深圳?这与深圳筑好的“法治”凤凰巢息息相关。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2020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深圳在36个参评城市中综合排名第二;2019年12月,在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中,深圳法治环境指数得分位居全国第一;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深圳营商环境指数全国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化营商环境最能聚人聚财、最有利于发展。

2018年,深圳市政府印发实施《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在“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开展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不断作出探索,率先开始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与此同时,深圳也在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贡献司法力量。

前海作为目前国家批复的唯一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是前海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鲜明标记。这些年来,统一管辖深圳涉外、涉港澳台商事案件的前海法院建立了“精英化法官+域外法查明+港澳陪审员”审判机制,承建了国家级域外法查明研究基地,制定域外法查明办法和涉港因素认定指引……

坐落在前海的蓝海法律查明和商事调解中心是全国首个域外法律查明平台,被最高法确定为“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基地”,目前拥有118名调解员,分别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7个法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跨境纠纷中的法律问题。“家门口的最高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落户深圳,通过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将公平正义送到百姓身边。

深圳出口规模连续第28年居全国外贸城市首位,日益频繁的跨境商贸活动带来的各种跨境纠纷和争端不可避免。深圳国际仲裁院在解决跨境商事纠纷、稳定内地跨境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国仲实行的仲裁新规视香港为默认仲裁地,率先将投资仲裁列入受理范围,设立了海外庭审中心。截至今年3月底,深国仲的仲裁员覆盖7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境外仲裁员占比超41%,仲裁和调解当事人遍及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

法治深圳,一张张“蓝图”正沿着法治的轨道变成“施工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关键节点,深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必将创造新的更大的发展奇迹!

(原标题《法治为底描绘城市蓝图两翼齐飞迈向“全能冠军”——深圳聚力打造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助推高质量发展》)

[编辑:刘诗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