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深圳最年轻的危重症病例,36岁,救回来了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最年轻的危重症病例,36岁,救回来了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1月26日,大年初二,彭绵接到通知,驰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报到时才发现,深圳各大医院的重症科主任们,几乎全部“集结”到了市第三人民医院。

深圳共识:

8项指标帮助在早期筛查出可能转化为重症的病患  

彭绵的手机上,存有许多病人肺部的CT照片。她参与救治的危重病人,不同时期的肺部CT,看一眼照片就能清楚地知道是哪一位病人在哪个阶段的照片。  

“一个人过了60岁,有高血压、糖尿病,是很常见的事,怎么遇到这个病毒就会变得很严重呢?”彭绵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病毒,一开始,医生们对它都是陌生的。病毒表现出来的高传染性、反复发作、病人从轻症突然转为重症、危重症甚至死亡,都是在与它打交道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的。对病人的治疗,注定得边摸索,边总结规律。  

根据国家轻重症标准,深圳自2020年1月11日开始收治首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以来,已累计收治重症(重型/危重型)41例,占比10.5%,其中危重型19例,占比4.56%。  


一位武汉来深“00”后患者出院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随着经验的积累,重症科的专家们,与病毒角力也越来越有信心。

“深圳共识”是专家组经验的结晶。这是参照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和省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专家共识(第三版),结合了深圳19例危重症救治的经验形成的深圳共识。  

国家标准将新冠肺炎感染确诊病例分为轻型(轻型、普通型)和重型及危重型。

深圳进一步将重型细分为重型I型和重型II型,危重型细分为危重I型和危重II型。

每种类型都有精确的指标和症状判断标准,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  

深圳专家组认为,早期准确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指导治疗和预后是极其重要的。

入院时早期预判重型或危重型患者的危险因素有8个,比如年龄大于60岁、肥胖、多种基础病等等,还有许多检测数据,比如淋巴细胞数、肌钙蛋白升高等。

在轻症患者中早一点筛查出可能转为重症和危重症的病例,密切观察病程,尽早介入治疗,专家们普遍认为,这是非常有效防止恶化的做法。  

提早供氧,甚至提前插管,利用现有条件尽可能让患者肺部的氧供与氧耗平衡,减轻呼吸肌疲劳,十分有效。  

奇妙的缘分:

明明生死之交再见面可能互不认识  

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进入重症室的患者,都是在鬼门关走了一趟。  

上了呼吸机,要让病人翻转身体,进行俯卧位通气。这完全是个重体力活儿。彭绵记得,翻转身体后,许多病人的背摸上去都是厚厚的肉。危重症患者,胖子比较多。  

深圳最年轻的危重症病例,只有36岁,也是比较肥胖。这位患者戴了17天的呼吸机,时间最长。好在最后转危为安了,已经治愈出院。  

患者病情好转,准备脱呼吸机,或者刚刚脱了呼吸机,医生会把镇静剂停掉,这时,患者往往会有一种很恐惧的心理。有两个病人,一个上了15天呼吸机,一个上了17天,对呼吸机已经有依赖,取下呼吸机,一下没有了依靠。这时候一定要盯着他,不断跟他说话。

彭绵说,“一个人上了呼吸机,在那里躺了十几天,手脚都不动,拔了管之后,你说他还有力气吗?”这时候,就是医生帮他做康复训练。平常,这些工作是康复师做的,在重症室,这一次是专家们全程陪伴,还有心理抚慰,这些做法,对患者至关重要。  

患者在重症室抢救时,一般都戴着呼吸机,用着药,意识模糊。这些在生死关头日夜陪伴守护他们的重症科医护,穿着隔离服,戴着口罩与护目镜,患者也不知道他们的模样。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一位危重症的阿伯度过危险期,取下呼吸机,还是很虚弱。第二天,阿伯转到普通病房了。

一位在重症室照顾过他的护士发现,阿伯在普通病房跟人讲话,中气十足,与头一天判若两人。护士偷偷给彭绵发信息,说,他很感激我们,我真是很高兴。

“深圳市的重症医学科,这一次,真的是拼了。我们是第一批上去的,最多病人、压力最大的时期,大家顶下来了。我们也是第一批撤下来的。还有比我们到得更早的专家,现在还在那里,大家太不容易了。”彭绵说。

【记者】吕冰冰

【图片】朱洪波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