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新闻>深圳要闻>

深圳最年轻的危重症病例,36岁,救回来了

条评论立即评论

深圳最年轻的危重症病例,36岁,救回来了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1月26日,大年初二,彭绵接到通知,驰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报到时才发现,深圳各大医院的重症科主任们,几乎全部“集结”到了市第三人民医院。

原标题:深圳最年轻的危重症病例,36岁,救回来了

南方网2020年3月13日讯 1月26日,大年初二,彭绵接到通知,驰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报到时才发现,深圳各大医院的重症科主任们,几乎全部“集结”到了市第三人民医院。

彭绵,深圳市罗湖人民医院重症科负责人。1月26日到2月25日,被抽调到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参加危重病例医疗救治。

第三人民医院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深圳市的定点收治医院。  

3月9日,参与此次深圳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的专家组联合撰写的共识—《深圳重症(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引(共识版)》,简称“深圳共识”,发表在《中华危重急救医学》第32卷第2期上。

彭绵是执笔者之一。  

“深圳共识”梳理了专家们在治疗深圳19例危重病例中获得的诸多心得,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提前筛查出可能从轻症转为重症、危重症的病例,尽早介入,干预治疗,非常有效。  

全深圳重症科“最硬的鳞”悉数到场  

与彭绵约定的采访时间还有一小时,电话响了。她说,有个病人突发紧急状况,需要参加急救,跟约定的时间冲突了。救人要紧。放下电话,对ICU主任的认知,更直观了。  

严谨,守时,说话声音像个温柔的小女生,娇小的外型也像,但她领导着一个三甲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几十号医护,常年跟死神掰手腕。  

她也是深圳此次参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的15名专家成员之一。  

从大年初二开始,15家大医院的ICU主任,十几个主治医生,整整一个月,蹲守在三医院的重症区。

最好的医生,还有最充足的设备。  

深圳是世卫专家组在华考察的五个城市之一。在深圳期间,专家组考察了市三医院。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在结束考察行程后举行的记者发布会上曾感叹:中国一家医院拥有5台ECMO,欧洲(很多医院)都没这么多。他说的这家医院,就是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ECMO又叫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这次专门用于重症患者的抢救。ECMO每周使用成本不仅高达14万元,而且全国能够熟练操作的医生目前也只有2000多人。  

市三医院作为集中治疗定点医院,1月11号已经收治了病人,就是后来深圳和广东确诊的首例病例。一对老夫妻,到武汉探亲被感染,其中,66岁的先生被确定为深圳的1号病例。  

彭绵他们到达市三医院时,情况特别紧急。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需要插管上呼吸机的病人,每天都有新收进来的危重症病人。最高峰是2月上旬,市三院收治的同期危重病人达15、16个。  

开始那十几天,医生们每天早上7:35坐上酒店的班车,7:45到达病房,一般是晚上7、8点才能出病房回酒店,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没有休息日。每天都有大会诊、大讨论。  

一个危重病人,会有一个治疗小组对接。小组的构成是:重症医生与护士、呼吸治疗师、临床药师、感染、营养、影像及中医等专业专家。  

重症团队压力很大。第一,要尽量减少死亡;第二,要尽量避免医护感染。  

长年在ICU工作,但这一次与平常不同。

新冠病毒的高传染性,需要医护进行三级防护。这是什么意思呢?医生不能随便脱下防护服休息。

“平常的ICU,你可以在旁边休息一下,如果病人发生紧急情况,你第一时间就可以赶去处理;可这次,如果你需要十几分钟穿好防护服再进去,可能就来不及了。”  

这就意味着,最紧张的时段,每一个危重病人身边,24小时都有一个深圳的重症科专家在值守。

各大医院大部分ICU的主任全调去支援三院,这是十分巨大的倾斜和支持。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