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教育>热点>权威>

“互联网+”与未来课程改革

“互联网+”与未来课程改革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通过对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常见问题分析,指出当下“互联网+教育”的弊端主要在于仅仅把互联网等技术视为一种辅助手段,而没有根据“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进行深入改革。

三、教学设计的翻转与协作化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由Web1.0发展到Web2.0。与之前相比,Web2.0更注重由用户主导来自主生成内容,并着重用户间的交互与合作,而不是单纯依赖网商来提供资源与内容。

但我们目前的在线教育大多仍停留在Web1.0的思维时代,只是把课堂数字化后搬到网上,而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上并没有多大改变。因此默多克曾提到当前的在线教育与之前维多利亚时代的黑板教育并无多大不同。

基于Web2.0的“互联网+”不仅做到了个性化地适应消费者需要,还极大地释放了原先被动的消费者的主动性,激发了每个消费者的个人创造力。这就提示我们首先要重新思考和定位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定位。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来自主学习。可以说“互联网+”的思维真正契合了杜威的学生主体论教学思想。

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让学生盲目自学,而是要在老师有效的管理和精心的组织下进行。这主要有赖于两种具体的教学设计理念来实现。第一就是在线教育下的翻转教学。传统的翻转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下自学为辅。但在在线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线上学习是主体,学生在这一环节不仅要学习基本知识,还要完成老师为他们设计的问题和项目。而课下环节则是辅助的师生交流,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习状况与存在的问题。与之相对的第二个理念就是协作学习。所谓协作学习就是以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的方式组织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把学生编成不同的小组,并对每一位学生的角色和作用进行分工。学习的目标也将由以知识学习为主转变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而知识的学习将在问题的解决中实现。

四、以信息闭环为魂的

教学过程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学改革第三步是构筑起一个信息闭环的回路以实现智慧教学、精准教学的目的,进而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自我更新与循环。

这里所谓的智慧教学就是指师生的教学活动可以记录、追踪,可以借助大数据与云计算进行各种各样的相关性分析,可以通过智能平台与物联网把分析到的结果及时反馈给师生用户,并且实现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测与科学评价。

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智慧化,最重要的是要运用教育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与思路,把教育过程设计成一个包括信息发生、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信息反馈和信息决策的信息闭环回路,从而使施教者的每一个决策都牢固建立在真实的数据分析基础之上,使教育和教学真正做到精准的有的放矢。

从信息回路的建设来看,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教学数据的挖掘,二是教学数据的分析。所谓教学数据的挖掘是指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对学习过程中的有用教学信息按一定标准和方式进行挖掘和整理,以使其满足后面的教育数据分析条件。这其中又可以分为教学数据的采集与教学数据库的建立两个部分。在教学数据的采集环节我们要区分两类不同数据:一是固定的基础性数据,二是与个人相关的行为性数据。前者是指如学生姓名、年龄、性别、成绩、背景等精确性、固定化的标准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作为目标分类的依据和基础。后者则是指与个人的行为相关的一系列数据,如教学活动开始的时间、持续的长短、点击或学习的频次等。这些数据往往能反映出个体的不同偏好和行为习惯,因而更具有个人性色彩和分析价值。在建立教学数据库环节,我们将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初步的整理。这一整理过程主要有两项任务,一是建立一套与分析结果相关的教学指标体系;二是将基本数据的二位表格式数据库与复杂的多维数据库建立一种关联。通过这两部分工作我们就可以把庞杂而凌乱的数据进行初步的清理,并对一些底层的异构数据库进行整理,为下一步的数据分析提供有效并可用的数据。

而所谓的教育数据分析是指依据不同用户的具体需要,运用各种教育、社会和心理学统计模型对前面挖掘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及可视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对用户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这是获取高可信度分析结果的前提和依据。其次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建立一个指向不同数据库和对应不同表达形式的数据可视化解决方案。在这里需要根据用户的需要性质、种类不同建立不同的功能模块,然后不同的功能模块再关联不同的数据库。最后是建立一个分析应答模型,把不同的可视化表达形式与一定的数据库和功能按钮连接起来,最终达到高可信度数据的输出。

[责任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