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教育>热点>权威>

“互联网+”与未来课程改革

“互联网+”与未来课程改革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通过对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常见问题分析,指出当下“互联网+教育”的弊端主要在于仅仅把互联网等技术视为一种辅助手段,而没有根据“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进行深入改革。

 

□ 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赵毅

编者按

“互联网+”与未来课程改革是当下教育改革的热门话题,但课程的建设路径并不清晰。本文作者通过对当前“互联网+”教育的常见问题分析,指出当下“互联网+教育”的弊端主要在于仅仅把互联网等技术视为一种辅助手段,而没有根据“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作者还主要结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课程信息化三方面论述了“互联网+”思维下的研究生课程设计新理念,对未来课程的建构颇具启示。

一、“互联网+”思维与课程教学改革

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加入互联网手段;一种是以互联网的虚拟平台取代实体课堂,即在线教学;一种是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教学。

“互联网+”教学被认为,可以通过“穿越一切的连接”使普通民众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育的受惠面,促进教育的公平与民主化。同时也借助互联网的个性化特点实现学生学习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互联网+”教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并无二致,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第二,缺乏组织的碎片化学习造成许多学生学习过程的孤立化,学生缺乏有效的讨论与协作,进而造成学习者对学习活动关注度低;第三,目前大多数的“互联网+”教学仍然采用师生二元对立的模式,老师仍是在网上谆谆教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并没有发挥出来;第四,目前的在线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相关的教育数据没有得到挖掘、分析和反馈,事实上造成了师生对彼此情况的不了解,进而造成隔膜,影响教学效果。

但实际上,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在于我们在对待“互联网+”教育的时候,仅仅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和工具,把其和传统的教学简单叠加起来,而没有深入领会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所蕴含的互联网思维和理念,没有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深入、彻底的改造。

那么何谓“互联网+”思维呢?关于“互联网+”,腾讯的马化腾提出了三层涵义:1、“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一系列技术平台;2、“互联网+”不是一个封闭独立的领域,这里的“+”意思是现在的互联网要实现跨界融合,与其他行业结合在一起;3、“互联网+”的目的是构筑一个“新生态”。在这里互联网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工具和手段,而是代表着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存在状态,它最终要深刻地改变人们和行业的存在方式与运行模式。

作为一种新思维形式的“互联网+”具有哪些特点呢?首先是普遍连接所带来的空间距离的消失。其次,“互联网+”使个人主体性被极大凸显。

二、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化

信息化社会是以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形态和组织模式。它的作用方式主要通过提供更加适合个体需要的产品,促进消费者主动地位提升,激发每一个人的创造潜力和整个过程的信息化来实现。

类比教育过程,可以把教师的“教”看作是商品的生产与提供化解,学生的“学”看作消费过程。那么在线教育改造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着力,比照成功的产业“互联网+”模式进行改革。以此思路,我们首先要做到教师所提供教学资源、内容个性化。

要做到个性化设计教学资源,就要从互联网的原子连接思维出发,把教学内容打散,分解成细小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需要来自行组合,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所谓细化为知识点是指改变以学科为内容框架,以45分钟为线索和单元的知识结构模式,把教学内容打散、切分为不可分割的知识点。

把知识体系打散为细小的、不可分割的知识点将直接实现知识消费群体——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学生可以根据学科背景、知识背景略去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需要和岗位需求选择需要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做到学生DIY自己的学习计划。我们应用“互联网+”的普遍互联思维,在具体而微小的知识点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把以前的自我封闭的知识系统转化为知识网络地图。学生可以在选择一个知识点时了解周边与其相关的知识,而不是只了解某一知识系统内部的关系。

这种知识点组合模式也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变化,以前的45分钟教学将会被微教学所替代。微教学的时长一般在5-15分钟,微教学片段只涵盖一个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也符合“互联网+”教学的原则和要求。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方式与知识点的课程内容结构方式正相适应。另一方面,以知识地图为基础,我们可以开展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项目式教学。即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为指向的教学。

[责任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