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经营中心频道>艺术>艺术人生>

王琛:从深圳出发的“一带一路”摄影家

王琛:从深圳出发的“一带一路”摄影家

分享

关于“一带一路”主题摄影初衷,他只用一句话概括:“我想用最中国的方式,表达丝绸古国最中国的文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王琛摄于2006年2月,新疆天山贡乃斯冬季天山牧场。

王琛摄影作品。1993年3月,湖南省宁乡县南田坪乡宜坪村,王琛从广州回到湖南见奶奶,奶奶毛氏用王琛的手机与他父亲通话。

▲摄影家王琛。

今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摄影家王琛当选为协会副主席。在这个国字号摄影家协会的12人主席团中,来自深圳的他占据了宝贵的一席之地。他的名字在摄影界大名鼎鼎。他被认为是中国航拍摄影大家之一,同时也是业内广受关注的“一带一路”摄影家。

在20多年摄影生涯中,他两度飞越全球七大洲四大洋,飞行架次近千次,不仅用超过50万张摄影底片拍摄地球母亲,倡导环保理念,成功出版“地球环保系列”摄影艺术图书,还用镜头真实展现了“一带一路”数十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经济发展。他的“一带一路”展览在深圳、大理、平遥、北京展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近日,在福田天安数码城的办公室内,记者与王琛进行了深度对话。这里也是王琛的影像博物馆所在地,馆内陈设着他上千台相机和电影放映机,俨然一个个忠诚的卫兵等候检阅。记者看到王琛时,他穿着简朴的衬衣,访谈间行色匆匆,说话短促。但只要谈起摄影,他内心似乎有着一团燃烧不灭的火焰。关于“一带一路”主题摄影初衷,他只用一句话概括:“我想用最中国的方式,表达丝绸古国最中国的文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踏上“一带一路”摄影征程

1993年他扛着相机从深圳福田出发,开始追寻着古代丝路的线路,一路前行。后来才发现自己已经有意无意地,几乎走遍“一带一路”所涵盖的所有国家。24年间,陆地丝绸之路上的北京、西安,一路到意大利、土耳其、伊朗;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起,经厦门、北部湾、南海、西沙群岛,一路到马六甲、马来西亚、印度洋的眼泪——斯里兰卡以及肯尼亚、波斯湾……40多个国家,数百个地区,无一错过。

相机,是他丝路摄影征程的最好见证者。他用它定格了东南亚“水上出租车”的身影、记录了泉州崇武镇供奉着27名烈士的庙宇、留住了波斯女孩熟睡的瞬间、穿越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的艾提尕尔大清真寺及周围的老城区、定格了地球上最为壮观的鸟类栖息地非洲肯尼亚拉库鲁湖的盛景、拍摄了欧洲奥地利阿尔卑斯山上的小镇、亚洲土耳其卡帕多奇亚世界文化遗产地等人文名胜景观。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古老的丝绸之路重现辉煌,王琛的相关主题摄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去年,深圳市文联举办了“一带一路”专题展,王琛精选了自己丝路摄影作品中100多幅作品,最终展览67幅作品,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特别聚焦了“一带一路”的人文纪实和自然景观;今年8月,他受邀携系列作品参展云南大理国际影像节;9月,《飞越丝路艺术同心》参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10月,在北京举行《一带一路行天下》摄影特展。

有人评论,王琛是以人文纪实的方式将“一带一路”的自然景观和人的生存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抑或在情绪及思考上,作品都充斥着一种在所难免的厚重感。

关于初心和摄影的方向,王琛说:“可能很多人认为我是在记录,可是我很想强调影像存在的语言方式,那是一种文化。要知道,在 ‘一带一路’的40多个国家中,90%都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他们的产生、发展都和丝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王琛认为,“用最中国的方式,表达丝绸古国最中国的文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或者还能通过影像增进人们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让更多的企业家抓住机遇加入到‘一带一路’的大潮中来。”

视摄影如生命的“疯子”

王琛摄影作品。2004年8月,四川省凉山彝族火把节上的斗鸡比赛。

王琛摄影作品。2011年11月,四川省西昌毕摩村。

无疑,一位成功的摄影家,必须具有飞鸟般的勇气。为了拍到最美的风景,无数摄影家付出生命的代价。而王琛也与死神数次擦肩,几乎每次都是一旦伤好又马上扛起相机,开始下一程的拍摄。为了摄影,他砸钱砸命,以至圈内人称他为“视摄影如生命的疯子”“航拍狂人”。

在2010年至2011年期间,王琛为了能够真实、客观地记录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有“死亡之地”之称的阿尔金山,先后两次带摄影队深入腹地,克服高原反应,跋山涉水,进行忘我拍摄。2010年8月,正值阿尔金山雨季,王琛和拍摄队伍遭遇暴雨山洪,道路被淹,在高原反应之下,还背着沉重的摄影器材,在野外扎帐篷生存,拍摄环境让人苦不堪言。在这种天气不佳的情况下,他拍到了东昆仑山和库穆库里最精彩的日出日落。对于探险一样的摄影经历,他自嘲: “这种感觉就像苦行僧。不过为了创作好作品,一切都值得。”

如果说环境恶劣尚可以忍受,那么这一次大难不死的经历只能说是侥幸。据王琛讲述,2003年10月4日,那天他们刚拍完梅里雪山卡瓦格博峰的藏民转山节,和另外三个同伴开着一辆吉普车连夜穿行在澜沧江峡谷里。他们是曾石泉(现任企业家摄影协会资深荣誉主席)、云南《都市时报》记者刘普礼和易俗。由于他们着急要返回南边的丽江,晚上9点20分来到巴罗路段,路的一边是悬崖,下面是咆哮奔流的澜沧江。这一段开车的是刘普礼,其他人都因疲惫睡着了。突然,右面土路向江边倾斜,载着四人的吉普车翻滚而下,不知滚了多少圈,最后以70度角顺着玉米地掉进了江心。

可能是之前有过几次车祸的经历,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王琛惊醒后反应极快,死死拉住右上角的把手不放,最后从反扣的车里奋力游了出去。他忍着剧痛往高处爬,靠一只身上的防水太阳能电筒朝路上扫射,终于被当地人看到信号,找到浑身是血的他。被几个纳西族百姓抬上去后,他才知道同行的曾石泉、刘普礼当时被抛出车外,头破血流,陷入昏迷。而易俗,在一周之后在很远的澜沧江下游被发现,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从车里往外挣扎的瞬间。

记者不禁问道:“几次死里逃生,难道真的不会后怕吗?”王琛回答:“摄影就是我的命!”一个“命”字,一语双关,不用言表。

从航拍摄影家到环保主义者

王琛是一名出了名的环保主义者。在他拿起相机的20多年中,他以航拍的方式,用镜头一直对准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地球,不仅展现地球的美,更用真实的影像践行摄影家的社会责任,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正是这种厚重的人文思考,使他成为三次获得中国摄影艺术个人最高成就奖“金像奖”的摄影家。

从航拍到关注环保,是如何开始的?王琛说,2007年,在非洲航拍动物大迁徙中,他看到脚下万千生灵时,心猛地被触动:“野生环境下的那种生灵涂炭,让人深切感受到环境是什么,它是生命的依托。生命在那一刻显得无比飘零,它离不开环境。”

在高空之上,王琛感受着环境的变化,观察着物种命运的变迁。他说:“心里老想着这个东西,觉得是不是整个环境都出问题了?”这个疑问始终在他心里。

数年坚持航拍,王琛在追梦,也在寻找答案。2008年,王琛和企业家王石一起去王石担任会长的阿拉善SEE生态联盟,后者在那里投资近两亿元种树。“因为北京的沙尘暴是因为阿拉善刮起的沙,他要去阿拉善种树,挡住风沙。”王琛说,在飞机起飞后,王石却吃惊地发现,自己斥巨资种的树木,却在空中什么也看不见,只能看到茫茫沙漠。

“靠我们这点人,这么点微薄之力,付出的一切都太渺小了。要维护地球的大环境,需要每个人去关注和付出。”这次经历王琛感触很深,从阿拉善回来后,王琛就整理出版了《地球表情》。作品出来后获得一致好评,获得了2009年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纪录类创作奖。

此后,他开始了“地球环保系列”摄影艺术图书的整理出版工作。这套他从事摄影、编辑、出版30余年的心血之作,包括10册,目前已经成功出版6册:《地球表情》,获得了班尼(Benny Award)金奖的《地球温度》《地球密码》《地球主人》《地球呼唤》(大)、《地球呼唤》(小)。

古人以长歌抒发心中的情感,王琛用航拍记录地球影像,表达敬畏自然,关爱生命之心。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秘书长藏春林评价王琛:“他不为猎奇不为作秀,赋予摄影这种客观的艺术形式以最充沛的情感。作品透露出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忧患意识,给人带来一场心灵洗礼和震撼。”

用影像反哺城市

 

 

作为在深圳成长起来的摄影家,王琛对这片土地有着说不完的热爱,也在用他最热爱的影像推动这座城市摄影文化建设。他出生于广州,1983年下海到深圳后进入印刷行业,后来经商成为企业家。他从业期间,始终不离摄影,并和一批深圳摄影家参与组建了多个摄影社团,包括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深圳市残疾人摄影家协会、福田区摄影家协会等。这些社团活跃在深圳,乃至全国、国际,为推动摄影行业的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他一手组建成立了深圳市福田区摄影家协会,并担任主席。该协会组织参与了大理国际摄影节、平遥国际摄影年展、北京国际摄影周、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等国际大型活动,是传播推广摄影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性艺术服务平台,在摄影界颇具影响力。

王琛介绍,深圳市福田区摄影家协会累计推出展览500多个、举办摄影主题活动1300余场次、出访国内外进行艺术交流50余次。通过协会的推广先后获得的国内外专业奖项320多个,其中深圳(福田)摄影季作为福田区十大文化品牌活动受到广大市民的极大好评,“腾飞的福田”全国摄影大展更是创下7000多件参赛作品的纪录,强烈激发了市民对于摄影的爱好和参与。这些摄影相关活动,拉近了摄影与市民的距离,进一步彰显福田更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文化魅力,为福田建设和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说到创办协会的初衷,王琛表示,是为通过摄影镜头诠释深圳经济特区的风貌,凸显福田区作为“首善之区”的多彩生活与幸福民生。

全国首屈一指的影像博物馆

▲摄影家王琛同时是一位收藏家。上图为他收藏的部分电影放映机、电影胶片和胶片相机。

作为视摄影如生命的人,王琛在摄影生涯伊始,便开始痴狂于影像机的收藏,最终打造起他在业内独具影响力的“影像王国”——王琛影像博物馆。

据了解,馆藏门类包括间谍相机、苏联相机、国产相机、电影放映机、电影摄像机,数量之多、种类之全、价值之高为目前国内之最。记者参观看到,其中不仅有美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为流行的国民相机ArgusC3、德国照相机工业的爆款禄莱16间谍相机、苏联经典仿徕卡旁轴相机Zorki-4型相机、哈苏V接口相机中的传奇相机SWC等,还有蔡司ZEISS IKON MOVILUX8B 8毫米电影放映机、瑞士Bolex Paillard M8 8mm的电影放映机、美国Bell&Howell 8mm 电影摄影机等。流连其中,让人深深感受到胶片跨越时空的魅力。

不过在王琛看来,他更希望通过影像馆搭建更广阔的交流平台。他说:“深圳在我心中,是名副其实的摄影之都,理应有这么一座影像博物馆。今天的深圳也可以成为中国的沙隆(法国一个小城市,一百多年前摄影术在那发明,摄影也因此被认为是法国的国家艺术),让来自西方的摄影术在深圳开花结果,真正变成中华民族自己的艺术。而我的影像博物馆,只是提供一个缩影的观照。”

谈到成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琛坦言,并没有很兴奋,反倒觉得使命更重了。他说:“我是深圳成长起来的摄影家,在推动城市摄影文化建设方面,我始终在思考更多的方式和办法。”

王琛的世界有多大,他正用长长胶卷做着测量。摄影基因如何在他身上发生,他接下来的摄影之路又将走向何方?王琛透露,“地球环保系列”图书的第七本《地球人行道》已付梓,即将发行。书中收录了王琛家族近百年关于影像的图片,有曾祖父在民国时期拍摄的照片、参加抗美援朝的英雄父亲的影像,也有自己早期的摄影作品,通过家族与摄影相关历史的追溯,从而探索自己身上的摄影基因,向内思考摄影在自己身上发生。关于未来的摄影方向,他说:“人始终是我最关注的核心。”

(刘娥/文 薛云麾/图)

[责任编辑:陈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