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14日讯(记者 刘惠敏)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是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的产业新赛道。4月10日,一场具身智能产业化发展座谈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举行。在近期美国“对等关税”冲击之下,座谈会的召开不仅展现了深圳在具身智能领域的战略布局,更传递出深圳具身智能企业对技术突破的信心及产业链应对国际经贸摩擦的韧性。
座谈会现场。(图片来源:深交所)
具身智能行业国产化率90%以上 关税政策影响有限
多位深圳企业家向记者表示,国内人形机器人国产化率已经在90%以上,在国际上竞争力强,此次对等关税政策对中国具身智能产业落地的影响非常有限。
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表示,具身智能作为新兴产业,目前国内形成了一个自循环体系。在产业应用方面,国内应用场景的丰富性位居全球之首,并且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也集中在国内。因此,此次实施的对等关税政策,对于国内具身智能产业化的落地推进所带来的影响有限。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赵同阳表示,众擎机器人旗下产品40%的市场在海外,主要在美国和加拿大,目前已经在美国硅谷建立相关团队。但目前来看,公司海外订单完全没有收缩迹象。据他介绍,众擎90%的技术自研,而且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整体自研率高,对等关税对行业影响不大。
“他(美国)加1倍,我们可能会加2倍再卖给他们。”赵同阳笑着说道。
自变量机器人首席执行官王潜也指出,与上一个时代科技公司在资本架构的选择不同,自变量更多地选择了立足于中国市场的发展架构,美国的关税政策对公司不存在实质性的影响。
王潜表示,“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没有任何供应链依赖于海外。国产芯片的供应链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模型也是我们自己去做的,也达到了和美国同行差不多的水平。”
优艾智合首席战略官梅婉箐认为,从整个市场角度来看,关税政策可能会对产品技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包括一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她表示,“目前(关税)其实对我们的影响没有特别大。从供应链角度来讲,基本上90%以上都已经国产化。”
优必选首席财务官兼董事会秘书张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管怎么样,不变的是做好自己。”
资本市场加速助力深圳具身智能企业融资发展
今年以来,多家具身智能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2月,自变量机器人完成Pre-A++轮融资,融资将用于下一代统一具身智能通用大模型的训练与场景落地;3月,逐际动力完成A+轮融资,半年累计完成5亿元A轮系列融资;4月,众擎机器人完成新一轮Pre-A轮融资,融资总额近2亿元人民币。
刚结束在华尔街的行程的张钜,在采访中特别提到了中国人形机器人在美的热销场景。在为期一周的路演中,“可以说,每天从早上9点到晚上,每个小时的安排全部排满。一些知名的机构想插队,都要参通过午餐会、晚餐会的机会才能插得进来。”张钜指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仍有非常大的估值空间,无论是在行业市场的扩展潜力,还是在资本市场的增长前景方面,对于人形机器人公司而言都蕴含着极大的机会。
期待A股能为具身智能企业开辟更便利、更包容的IPO通道,这是张钜在采访中提到的愿景。
过去,许多资本不敢轻易涉足机器人领域,因为投资后往往需要等待十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到回报,而资本通常期望的获益周期为5到7年。即使在今天具身智能产业得到大量关注、实现技术突破发展的情况下,多家企业负责人仍表示,具身智能实现产业化落地、大规模使用还需要3到5年的时间。好消息是,深圳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心资本。
赵同阳在采访中表示,“如今深圳这边出现了耐心资本,包括今天深交所、创业板开始对这个行业比较有耐心,这对企业而言是一件好事。”
目前,深市具身智能产业链上市公司102家,总市值5.5万亿元,呈现出数量多、占比高、创新力强、成长性高等特点,集群化特征明显,已形成“核心零部件——本体制造及系统集成——场景开发应用”全产业链布局,拥有一批“龙头”和“链主”企业。此次座谈会落地深交所,再次释放资本市场信号。深交所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表示,深交所将切实做好资本市场服务,为具身智能企业提供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路演等全链条服务。
智平方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郭彦东表示,深圳区域内多个千亿级基金持续对智平方加注,“包括达晨、基石,以及(深圳)天使母基金也通过LP的方式对公司支持,南山战新投等头部基金,都对我们做持续支撑。”
在前海方舟总经理陈文正看来,具身智能作为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赛道,范围、深度和影响有可能超过移动互联网,其行业发展需要资本的长期投入和接力支持。对于暂未盈利的企业,陈文正呼吁对这些企业提供更宽容的上市政策。
“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并且高度依赖人才和资金的行业。”陈文正表示,通过多方面的举措与合作,能够进一步促进具身智能领域的发展,将其打造为具备显著的国际竞争力的标杆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