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深圳市2024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正式启动
2024-05-10 18:54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 深圳市2024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正式启动

深圳新闻网2024年5月10日讯(记者 潘润华)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16个防灾减灾宣传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5月10日上午,深圳市减灾办在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组织举行深圳市2024年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现场通过启动仪式、发布活动“菜单”、上线“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系列活动、“防灾杯”知识竞赛、授牌仪式等,正式拉开深圳市2024年防灾减灾宣传周序幕。

2024年深圳市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

据现场介绍,今年深圳市减灾委、深圳市应急管理局采取“主会场+分会场”的形式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其中,10日在深圳市应急管理监测预警指挥中心大厅举行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12日将在深圳市中心书城北广场举行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现场展示各类先进消防器材、无人机、救援装备、创新智慧设备,通过展示智慧技术在灾害预警、救援指挥、灾害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市民对智慧防灾减灾技术的认识和了解。

在10日启动仪式现场,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马鸿雁,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二级巡视员杨金山,市气象局副局长罗华明,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许海雄,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金典绮,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立新,市人大代表杨勤等共同宣布启动深圳2024年防灾减灾宣传周。

image.png

各区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以及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深圳市公羊会救援促进中心、深圳市蓝天救援促进中心、深圳市水域搜救志愿者协会、深圳市红星退役军人应急救援中心、燃气集团应急抢险队、建筑工程专业应急队等,也在现场共同见证2024年防灾减灾宣传周启动仪式的进行。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二级巡视员杨金山在讲话中表示,为进一步做好全年防灾减灾工作,希望各区、各有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树牢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聚焦教育和提醒各级干部增强底线思维、落实防灾减灾救灾责任;深入排查灾害事故风险隐患,紧盯重要目标、高危部位,持续抓实抓细汛期防御工作,严防各类灾害事故发生;要加强韧性城市顶层设计,优化防灾设施布局,着力打造安全韧性城市;要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防灾减灾宣传周契机,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演练和培训活动,增强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多举措持续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为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近年来,深圳市应急管理局持续探索建立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圳模式”,打造“深圳标准”,积极推进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持续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工作。

当天活动现场举行深圳市综合减灾社区授牌仪式,为南山区南山街道登良社区、宝安区沙井街道沙头社区等6个社区授牌。据悉,创建综合减灾社区,深圳以先行示范的责任担当,以创新为引领,三年来全市677个社区完成创建,达标率100%,实现全覆盖。接下来在深圳综合减灾社区创建的基础上,继续提升社区安全韧性能力,将安全韧性理念贯穿到社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过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让社区更安全、更宜居,让居民更平安、更幸福。

此外,现场同步为3所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0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以及1个省级防震减灾教育基地进行授牌。据统计,深圳已成功创建3所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30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6个省级防震减灾教育基地。

发布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菜单”

今年防灾减灾宣传周,市民可以参与哪些活动?现场发布了2024年深圳市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菜单”。为了让更多市民参与到防灾减灾宣传,市减灾办牵头筹备了10项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包括开展应急演练、社会队伍培训、防灾减灾“五进”活动、普惠型灾害险、社区安全韧性能力提升行动、“深安大家谈”专家访谈节目等,旨在通过系列活动增强市民的防灾意识和应急能力。今年还会在福田中心区、南山人才公园、前海、宝安中心区等深圳地标建筑及幕墙大屏播放灯光秀展示宣传语和主题海报,营造防灾减灾的浓厚氛围。

以此次启动仪式为契机,现场同步启动深圳市“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系列主题活动,以及深圳防灾杯|2024年深圳市防灾减灾大型网络知识竞赛活动。据悉,“深圳防灾杯”竞赛采用“市抗震办+区抗震办”的联动模式,按照深圳市行政区划设置了“学生”和“社会人士”专场,不同年龄和区域的市民都能进入相应的竞赛场,开启答题闯关之旅。赛将持续一个月,邀请市民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积极参与,共同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提升防灾避险技能。

此外,当天下午还在“深安大家谈”开展第50期“深圳市气象灾害特征和天气预报预警”专题直播,为市民讲解深圳气象灾害特征、预警信号与停课机制等,据统计超35万人收看。

image.png

[编辑:林恒鑫 吴沁彤] [责任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