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深过大年|大鹏春节:满载传统“年味”的精神港湾
2024-02-05 16:57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来深过大年|大鹏春节:满载传统“年味”的精神港湾

深圳新闻网2024年2月5日讯(记者 田志强 通讯员 鹏文宣 肖燕 耿辉)记者获悉,2月22日(正月十三),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鹏清醮”,将在大鹏所城举行五年一次的“打醮”活动。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上千人的“将军宴”,必将吸引八方宾客前来一睹盛事。

“年味”越来越淡,是多少人的感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迁徙,许多传统习俗正在从人们生活中消失。在深圳的“文化之根”大鹏半岛,依然有大鹏清醮祭、南澳舞草龙等非遗民俗完整地传承着,让人们得以找到一处回归传统“年味”的精神港湾。

今年春节,一幅生动的传统年俗长卷将在大鹏徐徐展开。

从祭祀祈福、国风民俗到舌尖上的滋味……每逢此时,大鹏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乡愁,总会被这一波记忆中的“年味”所唤醒。时过境迁,时移俗易。大鹏依然以其特有的方式召唤着远方游子归来,并再次勾起现代都市人的对“年”的憧憬。

大鹏清醮,传承600年追念英烈习俗

太平清醮仪式通过设醮以保地方平安清宁,曾广泛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以四川、福建、广东等地为盛。《道藏要籍选刊》曰:“醮者,祈天地神灵之享也。”战国宋玉《高唐赋》言:“醮诸神,礼太乙。”《明史·太祖纪二》曰:“僧、道斋醮杂男女,恣饮食。”

大鹏清醮的文献记载,见纪志龙编著的《历史文化名镇大鹏镇》:“500多年来,天后宫香火鼎盛,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为天后生日,且每隔五年举办一次隆重的‘打醮’活动。清代名将刘起龙和赖恩爵以及大鹏营的参将、守备、千总等军官常到天后宫拜祭。”

古时新安县“打醮”分两种,一为解除瘟疫的“瘟醮”,二为祈求平安的“太平醮”。据大鹏清醮非遗传承人黄福娣介绍,相传明洪武年间,大鹏所城刚建好,城门附近便有几位居民无疾而亡,加上牲畜发生瘟疫,百姓诚惶诚恐。所城头领请来风水师,一番查看后认为所城北门是白虎门,“开不得”,从此便堵上北门,还请来道士“打醮”做法事。

大鹏清醮

此外,大鹏所城举办醮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为了超度战死沙场的无名将士和出海罹难的游魂野鬼。当时大鹏所城的军士们来自天南海北,妈祖、城隍、关帝皆有信仰,各方神灵皆有祭拜。于是,大鹏清醮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

时至今日,大鹏所城不再有硝烟战火和瘟疫灾祸,打醮已经成为当地人祭奠英烈、和睦邻里、春节祈福等多重寓意的乡俗文化活动。每次醮会都能吸引数千人参与,其中不仅有周边葵涌、南澳的居民,还有专程返乡的海外华侨。

黄福娣用“好隆重”来形容大鹏清醮祭,她说:“社区提前几个月就会张罗起来,乡亲们纷纷慷慨解囊。祭典临近,人们搭‘醮坛’,扎‘山大人’,给‘姑婆’做彩衣。巡游时,数人扮作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小孩扮成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下面有木杆支撑,好像‘飘’在空中……”

七天醮会,一场文化盛宴等你来享

太平清醮仪式各地没有统一的时间。大鹏醮会逢5年一次,每次持续7天,但是具体哪一天“开醮”,要掷圣杯问过“姑婆”才确定。“姑婆”是当地人对妈祖的尊称,就连哪个人负责抬轿、哪个人负责扛旗等事宜,都需要经过“姑婆”同意。

大鹏清醮的醮坛,设在鹏城里天后庙门前的大竹棚内。醮坛内,大香鼎炉,有纸扎的马、龙、银鸡、白鹤、凤凰等。在距天后坛数十米远,另置一个葵棚,棚中立一个2.5米高的“山大人”。“山大人”就是纸扎的“土地爷”,右手握着一杆笔。相传小孩摸了他的笔和肚子,长大后能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大鹏清醮第一天,上千群众举旗扬帆,随着锣鼓鞭炮、舞麒麟,请来东山寺观音、水神庙水仙姑、城隍庙城隍爷、天后宫妈祖、太公庙太公、华光庙五显华光大帝等诸神坐坛。连续七天,人们纷纷前来拜祭,“醮坛”香火不断。

第五天的“行香”,是大鹏清醮的一次高潮。人们抬着端坐着天后神像的神轿从古城南门出城,依次巡游周边七个自然村和古战场遗址。巡游每到一村,村口早已搭好“供棚”。棚内设供桌,铺设松针,村民们双手拉起红绸成为“红桥”。天后“过桥”后,民众纷纷将红绸举起盖在头顶,希望沾鸿运、得庇护。

大鹏清醮

第六天的“送坛神”,人们在香烛中将各路神灵护送回寺庙。居民们还会前往海边“放生”,将小鸟放飞天空,海鱼放归大海。接着便是祈求风调雨顺、出海平安的遣放“船灯”仪式,一盏盏红纸折成的莲花灯点上小蜡烛后,被放入水中顺着波浪漂往大海深处。当晚,“山大人”与纸扎也将一同燃尽,寓意“消灾降福”。

整个醮期,居民都必须吃斋。只有在最后一天,打醮仪式完毕之后,才会在所城设“将军宴”。300多桌的“将军宴”沿着长街摆开,村民、侨胞、嘉宾、游客等纷纷沿街而坐。

大鹏清醮从制作纸扎、祭拜、巡游、放生、吃斋等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各种文化信仰的交融的痕迹,充分体现了道家“和”、佛家“善”、儒家“忠和孝”、天后“同舟共济、救死扶伤”等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所以至今依在海内外华人中流行,成为他们和故乡重要的精神纽带。

非遗展演,城市街区里寻觅乡愁记忆

春节期间,大鹏新区不少单位、社区纷纷发掘本地文化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城市街区成为非遗“大舞台”。对于大鹏新区南澳街道南渔社区居民来说,每逢大年初二,腾飞起舞的草龙、万人空巷的祈福场景,是他们百年来的最熟悉年味。

正月初二,南渔村村民会上山寻找扎草龙要用的剑草,回村后将草放到村东头的天后宫广场上晾晒。下午四五点左右,村民们齐聚天后宫扎草龙,用红绳将每一节草龙串联起来,将祭祀用的香点燃,插满龙珠、龙头、龙身到龙尾。

晚上七时左右,舞草龙开始了。随着一声令下,锣鼓、鞭炮声齐发,整座镇墟街灯转而熄灭,擎起的龙头两眼射出亮光,一条逾百米长的火龙走街串巷祈福……最后的“化龙”环节,渔民将草龙舞到海边开阔处,将草龙点着焚化,象征着龙归大海,风平浪静,带来新一年的风调雨顺。如今,“南澳舞草龙”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澳舞草龙

为了强化深圳非遗产业化聚集地的优势,大鹏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在今年春节期间还将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舞(青狮)传承人孙淑强等20名非遗传承人来深圳过年。

孙淑强介绍:“青狮是揭阳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我们在青狮发源地榕城南门打造了青狮展馆、传承馆,串联起老城的民居小巷,让青狮文化浸润古城。这次也会把精彩的青狮表演带到大鹏,共同庆新年!”

大鹏新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以辖区山海景观和大鹏所城街区为载体,推出一条主题为“非凡大鹏 遗游未尽”的集章互动打卡线路。人们游走其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大鹏的“年味”,也能在其中了解一方文化,留住属于深圳人的乡愁记忆。此外,在大鹏文化广场以及大鹏街道主干道,也会举办盛大的舞龙、醒狮、舞麒麟活动,庆祝新春的到来。

年夜饭上桌,解锁大鹏人的味蕾“密码”

作为侨乡,大鹏新区现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约5万人。每逢春节,很多人会回到大鹏参与节庆活动和亲友团聚。那些“新年限定”款美食,是游子们锁在味蕾上的“密码”,只有在这个日子才会准时被解开。

黄玉珍从香港回来,总会去菜市场选购食材,为家人精心准备过年的八道大鹏客家菜。其中,白切鸡、三杯鸭寓意丰衣足食,芽菇煮猪肉寓意家肥屋润、人丁兴旺,虾(客家话谐音同“哈”)意指“哈哈大笑”,鱼意指“年年有余”,蚝豉冬菇发菜寓意“好事发财”,莲藕猪手、炒生菜寓意“生意兴隆”。

香港籍大鹏人林进财的年夜饭,少不了和家人一起做一顿大鹏盆菜。鸡肉、海鲜、萝卜等十几种食材荤素搭配,兄弟姐妹们每人做一点,齐心协力层层码进盆里,淋上特制汤汁,便能开餐过大年。在“百菜百味”中做到“一团和气”,每一筷都有着“开盲盒”的乐趣。

大鹏盆菜

在德华侨黄初强对家乡年夜饭如数家珍,他说,糯米饭里面会放腊肠、瑶柱、虾米等食材,因为糯米黏性大,寓意家人团结在一起。大鹏人过年必吃的还有一道菜叫“圆农茶果”,又叫“元农年糕”,系用糯米粉、黄糖和元农香叶蒸制而成,也寓意“团团圆圆”。

中国人的年,是门外噼里啪啦的烟花爆竹、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欢声笑语、是凝结在舌尖上的味觉记忆、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我们就在这些年的“味道”中,慢慢长大、变老……

沧海桑田,时移世易。许多古老的习俗已被时代所淘汰,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依然有许多优秀传统,经历岁月沉淀洗礼,历久弥新,成就了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就像大鹏的年俗,让我们领略了醇厚的民风、朴实的乡情、生活的智慧,或将在更广阔的时空绵延不绝,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本文图片由鹏文宣提供)

[编辑:叶梅 吴沁彤] [责任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