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十大最美助残者|潘奇:3年14万公里 为上千名肢残患者重建肢体重塑未来
2023-12-08 10:45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十大最美助残者|潘奇:3年14万公里 为上千名肢残患者重建肢体重塑未来

深圳新闻网2023年12月8日讯(记者 钟亚萍)在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矫形与肢体重建外科的活动室,记者看到一组组让人震撼的术前术后对比照片:那些下肢严重畸形,甚至无法站立,只能蹲着、坐着、趴着、跪着走路的人,术后竟然站起来,能徒手行走甚至奔跑起来!

过去几年,医生潘奇带领团队行程近14万公里,走遍广东、云南、广西、新疆、甘肃、宁夏、西藏、黑龙江等13省份52个地区,为4000余名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患者“送医上门”,完成手术逾千例,为残疾人朋友们送去了重生的希望。

从医的梦想很早 助残的计划很远

1984年,潘奇在山东出生,外婆那边有两个长辈都是医生,一个中医,一个西医,在亲人从医的耳濡目染下,他更早地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深刻的认识与感受。加之外婆和母亲偶尔生病,成为医生便成为他从小的志向,高考填报志愿时毫无疑问地都填了医科。在滨州医学院读完本科后,潘奇考取了山东大学医学院小儿骨科的硕士,并选择了小儿骨科专业。

“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功能障碍的人,整个家都会围着这个人转,全家人的生活不只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有甚者,他们还会因病致贫返贫,全家都受到束缚和影响。”小儿骨科专业以临床工作为主,在攻读研究生期间,潘奇接触了很多先天性肢体残疾,或者是有肢体功能障碍的孩子,他也目睹了疾病对患者和家庭所造成的影响,他开始留意关注这个群体,并将治愈他们定为自己努力的目标。

硕士毕业后,潘奇有机会到北京,在当时全国最好的矫形外科中心,跟随国内著名矫形外科专家秦泗河教授学习,即便越钻研愈发觉得有难度,但潘奇依然决定在此扎根,并在学习期间完成大量矫形手术。

“深圳这座城市的包容性很强,对残障人士的帮助工作做得很好,有很多福利政策和补贴,也因此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残障人士在此就业,那么,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就医需求也很高。”博士毕业后,潘奇选择来到正在筹建中的深大附属华南医院,并着手筹备矫形与肢体重建外科建设工作,也慢慢在这个小众领域沉淀下来。

医患信任的建立是挑战也是突破

走过矫形与肢体重建外科住院部的一间间病房,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面孔,大家或坐轮椅或拄拐杖或卧床休息,康复状态各不相同,但都共享着同一种灿烂的笑容。其实,病人的笑容背后,是潘奇0到1的突破,是医患之间信任之墙一砖一瓦的艰难建设。

潘奇告诉记者,这些病人大多来自贫困地区,由于医疗条件受限,他们很难走出困境,一个人的残疾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在来到这里之前,他们已经辗转多地求医,有些直接被告知无法治疗,有些经过反复的治疗后没有变化。

“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和失望之后,当你告诉他你可以帮助他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兴奋,而是怀疑。”潘奇坦言,建立信任感是他所面临的最大困难,第一台、第二台……当团队完成的手术越来越多,肢残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得越来越好,这些疑虑和怀疑也在慢慢消失。

科室建立约一年后,有当地主动向团队发来义诊邀请,潘奇知道他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他们义诊过的病人将这些手术成功的好消息传递出去,越来越多的肢残患者相信他们的身体可以通过治疗得到有效改善,团队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残疾朋友认识和认可。

“多年前我们在外地给一个小男孩做好了手术,当后来我们再次到那里时,他的父亲都会从家里背上几麻袋的花生和红枣来感谢我们,这是他们家里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了。”潘奇回忆起一件件让他印象深刻的事,因手术后肢体重新恢复了正常功能,有的病人的驾照从C5换为C2,也有病人因此被收回了残疾证,回归普通人的身份。

医者仁心点亮十万公里义诊长征路

在住院部的走廊里有一幅特殊的中国地图,地图上插了几十个图钉,图钉间缠绕了各种颜色的毛线,这些毛线便是潘奇和团队在3年间走过的近14万公里义诊路程的见证。

科室成立3年以来,团队成员增长到了7人,但相比于病人的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潘奇坦言,矫形与肢体重建外科很小众,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病人情况与多学科的医生一同会诊,过往的病历资料只能提供一个参考,要将理论结合到实际的手术过程中,不断创新和研发新技术,这是个漫长的日积月累过程。

“患者出院后在真实生活中的样态,不是一张术后康复照片就能取代的。”潘奇告诉记者,每个病人的情况不一样,术后恢复周期和遇到的问题也会不一样,所以他的团队都会将微信留给病人,方便病人随时反馈病情,他现在所追踪的病人最长的达10年。也正因如此,能在这个专科坚持下来的医生并不多。

全国肢残群体有2000多万,能够接受治疗并获得良好恢复效果的不超过60%,帮助残疾人做好肢体矫形和重建不是一个团队或者一个医院能完成的事。所以,在这些年的义诊过程中,潘奇一边为当地病人看诊做手术,一边将理论知识和手术技巧传授给当地的医生,“我们希望更多的医生能够加入进来,然后能够有这个意识,当这些群体再去就诊的时候,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比较好的医疗服务。我们把一个人康复好了,他个人的生活能够自理,家庭也就得到解放了。”

未来,潘奇希望建设一支具有产学研一体化综合能力的团队,一方面推动标准化治疗的建设,减轻患者在时间、精力和身体痛苦上的压力,另一方面在技术和设备上不断创新改良,最终应用于手术,让更多的肢残群体得到治疗、回归社会。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潘润华 周锦春] [责任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