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国:开放,是人才在世界范围内良性循环的根本保证
2023-11-02 17:40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张建国:开放,是人才在世界范围内良性循环的根本保证

深圳新闻网2023年11月2日讯(记者 田志强 通讯员 王婵)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人才的参与,中国的发展也为世界人才提供机遇。”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建国在对话《才知道》栏目组时这样说。

现在,让我们跟随张建国的视角,一同走进人才的世界,探寻中国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工作背后的故事。

图片 1.jpg

人才让中国工农业快速腾飞

作为原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可以说是最熟悉中国引进国外智力和国际人才交流工作的人之一。在他看来,这是一段宏大且辉煌的历史。

张建国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外国人才引进工作。在中国的‘一五’和‘二五’建设时期,有很多外国专家在中国工作,特别是苏联专家,几乎占了外国专家的九成。我们所熟知的南京长江大桥、一汽、东方红拖拉机等多个项目都是在那个时候建设落成。”

图片 2.jpg

在随后的日子里,新中国的各项发展都在有计划地向前推进。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新一轮的人才红利开始释放。

他记得,1978年中央作出“引进人才以利四化建设”的重大决定。自此,中国的人才发展路径开始走上正轨,外国专家纷纷来华,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

“我们现在能够吃到的红富士苹果、京欣一号西瓜,搭乘的高铁等等,都是中国专家和外国专家共同工作,一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张建国特别强调,“中国的改革开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这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开放包容,也体现了中国对人才的重视。”

党的十八大之后,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和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更是成为我国人才工作的核心之一,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与全球加速互动的重要纽带。

创办世界人才逐梦中国的广阔舞台

如果说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东方风来”,那么2001年就可以说得上是“筑巢引凤”。2001年,在原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推动下,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正式创办。自此,我国正式有了面向国际人才交流领域的国家级、国际性盛会。

图片 3.jpg

张建国说,“设立大会的初衷就是想构建一个平台,以此来告诉中国的企业、科研院所,在哪里能找到外国专家及外国人才。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大会做政策宣传,比如说国家有哪些引进人才的政策,企业有哪些吸引外国人才的福利等;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大会组织更多外国专家,联络更多的外国专家组织。”

如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已经走过23个年头,顺利举办了二十一届。每一年,大会都在通过调整主题板块、拓展对外活动等方式寻求创新与突破,努力为各类用人单位寻觅更多外国专家及人才。

对于近年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所做的工作,张建国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提到,“要让外交官到中国的科技创新企业走一走,看一看,亲自了解中国科技创新的进展,了解我们现在培育科技创新的沃土。我认为通过这种形式,比去做思想工作,去做思政课更加直接,只有真切的体验,才能让更多的外国人看见真正的中国。”

开放的政策吸引世界英才集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等重要思想,实施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人才政策,外国人才制度环境更加完善。

当前,如何吸引更多外国人才及专家来华工作?如何推动国际人才良性循环?如何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张建国有着自己的思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应该以更大的魄力,更加有力的工作措施,鼓励更多外国专家到中国工作。”

图片 4.jpg

他说:“基于现有的人才政策,未来的人才工作需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国家要有更大的胸怀。要用国际化的手段、国际化的薪酬、国际化的标准让外国人才愿意到中国来工作;第二,政策要更加开放。除了开放更多岗位,出入境的政策也要更加开放;第三,与外国专家交朋友。各用人单位要吸取原有的优秀经验,找外国专家交朋友,积极主动去做他们来华的思想工作。”

对于未来,张建国满怀信心与期待,“我们要积极引进外国高端人才,中国的青年人才不仅要加强学习,更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人才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创新型产业转化,也有利于人才创造性的发展。中国的青年人应该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以中华文化屹立世界之林的眼光,参与到国际人才交流的大势之中。”

(视频、图片来源: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组委会《才知道》栏目)

[编辑:李旖露 实习生吴如倩] [责任编辑: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