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里的两代人——跨时代教书,同理想育人
2023-09-10 08:00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教师队伍里的两代人——跨时代教书,同理想育人

深圳新闻网2023年9月10日讯(记者 何亚南 傅杨清 曾思达)2023年9月10日,是我国第39个教师节。如今,教师队伍的组合变得更加多元——一批“00后”年轻教师走上讲台,成为“教坛新秀”;而另一批临近退休的老教师们,用坚守和奉献诠释着教育初心。今天,深圳新闻网邀请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高中部教师孔令启、深圳市红山中学教师马文毅做客新闻网,一起聊一聊“教师队伍里的两代人”。

1996年,正是深圳改革发展的快速时期。远在山东的孔令启在阅读《中国教育时报》时,偶然得知深圳招聘老师的消息,便只身南下,教授高中政治课。今年,是他教书的第三十二年。而马文毅则是一名标准的“00后”,生于千禧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金融专业,教高中数学课,今年是他任教的第二年。年龄、地域、教育背景大相径庭的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从治学严谨到创新开放

光挤过门角,风吹过走廊。一时间,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铃声敲响了第一节课的课堂。

20世纪90年代,不少学校还停留在油印试卷、手工雕刻,教学没有那么多可供选择的形式,孔令启只能更加注重内容的打磨。上课前,孔令启先将书本内容烂熟于心,再结合大量的诗词诗歌,使用经典的故事情境,期待让政治学科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尽管做了充足的准备,但对于一个新手教师来说,职业生涯第一节课的效果常常是不尽如人意。“我激情澎湃地站在台上释放着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却发现课堂上缺少孩子对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课堂上,同学们听得饶有兴趣,但当孔令启抛出问题,却很少引来孩子们的积极作答。

孔令启期待课堂的改变和提升,并请教了深圳市宝安区教研室主任傅益民。他告诉孔令启,会讲是他的优势,但也是他的劣势。讲得过少,孩子们理解不透;讲得过多,就会弱化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他建议,多让学生去讲,让学生们学会与生命对话、与生活对话。

“生命、生活、体验,几个美好的词汇,激荡在我的内心深处,触动着我对教育教学的思考。”孔令启说,“我开始探索以生活为教育主题、以生动为教育状态、以生命为教育原点的探究式、辨析式的思政课堂,培育孩子们的品格、品行、品味。这时候开始,我的课堂上学生讨论居多,与过去发生了变化。”

一直以来,孔令启保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他也不希望成为被“时代”遗落的人。他希望创新,渴望着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所以,孔令启还攒了一门教学“绝活”,就是“说文解字”。有一次上课,同学们问,如何认识当前“高富帅”和“白富美”的现象?对于政治老师来说,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不仅要答,还需要给予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引导。

孔令启灵机一动,解释道,“孩子们,你们也应该做这样的一个高富帅,‘高’是高等教育,内涵自己的生命、厚重自己的生命;‘富’是富有作为中国人的底气、骨气和正气。‘帅’是一种率真的品格和品行。”

授课之余,孔令启还会将学生们的姓名和理想编入歌词中,带着他对学生的殷殷期盼,和他们一起在课堂上唱诵。

镜头和麦克风是他的三尺讲台

此时此刻,在深圳的另一边,有一位年轻教师正在制作一个“幸运大转盘”,以“抽奖”的方式随机检查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情况,紧张的气氛激荡着每一个学生的内心。

这是马文毅做教师的第二年。此前,他刚刚告别学生时代,还没完全适应“教师”的角色。有一次,他喊上课前的特定口号“上课!”,听着班长同学的一声“起立!”,结果马文毅脱口而出,对着学生们喊了一句“老师好”。

“同学们都哄堂大笑。因为我当时还没转换过来,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变成老师了,我还以为我是学生。”马文毅这样说道。

回忆起当老师后的第一堂课,马文毅也是感触颇深,“我记得那时是上网课,同学们进直播间看到一个年轻的老师,都特别兴奋、激动,他们还会发朋友圈分享。”他表示,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课堂有了更多的展现形式,对于当时的他来说,镜头和麦克风就是他的三尺讲台。

马文毅作为最年轻一代教师,“创新”“活力”“亲和”是他的先天性优势,但也带给他一些苦恼。他希望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甚至是需要在同学们面前有一点“严肃感”。

由于年龄差较小,马文毅和学生们是不折不扣的“同龄人”。

“我读书的时候,我的老师跟我爸妈的年龄差不多大,所以是长辈;但现在我做老师,跟学生年龄差比较小,所以相处可能更像同学一些。”马文毅表示,很多事情会跟学生们商量、交流,所以“他们回馈给我的反应也会更加调皮一点”。

“尤其像高中生,他认为我们是平等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用跟小孩的交流方式,而应该是以成人之间的平等的语气和方式跟他交流。”今年,马文毅教的第一届学生们进入高三,他坦言道,“有时候还是希望他们可以更乖一点。”

现在,马文毅也逐渐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熟练地在办公室里批改着学生们的暑假作业。其中,对于未完成作业的情况,他也表示理解——“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肯定是由于个人安排太多等原因写不完,所以也不需要他们解释,补上就好了。”但他也考虑到,暑假也有很多用心对待作业的同学,他觉得不能辜负他们的认真,“我肯定也得认真检查一下。”

两代教师对教育事业“共鸣”

受短视频的影响,“00后”教师“整顿课堂”的形象深入网友们的内心,但是在马文毅身上,记者却看到了“00后”教师的另一面——对教师事业的理想追求。

“我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老师。”马文毅分享了年幼时模仿老师的经历——小学喜欢模仿英语老师,给爸爸妈妈或弟弟妹妹上课;高中喜欢模仿数学老师,背诵他的金句。“所以我从小就埋下了一颗梦想种子,我也一直在为成为老师努力。”

对于马文毅来说,教育是一份事业。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所以不能模板化、职业化地去对待每一个同学。他表示,“我们必须得学会因材施教,去发开发他的一个潜能,我们才能够说教育是一个事业。”

无独有偶。孔令启从教三十多年,体会最深的,也是对教育这份事业的追求,“我们必须把它当作一回事,而且要知之以求,我们才能在这件事上有所业绩。所以事业这个‘事’并不大,但要用我们的胸怀、我们的情感去付出。”孔令启这样说道。

教育除了是一份事业,更需要一份情怀。孔令启将“情”和“怀”拆开,他分享道,“首先,教师必须有‘情’,一是对我们所教的专业有情,二是要有真情的付出。其次,我们还要有‘怀’,这个怀是一个胸怀,教育跟其他行业不同,它培养孩子的未来,塑造孩子们的品质、品格和品行,所以它必须有教育理想。”

孔令启和马文毅是两代人,更是两代教师,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有着截然不同的教育经历。他们在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上有种种差异,却唯独在对教育上产生了极大的“共鸣”。

再过几年,孔令启就要退休了,但马文毅的教育生涯才刚刚开始。冥冥之中,两个互不相识的人之间好像有根线牵引着他们,无声地传承着——跨时代教书,同理想育人。

不久前,中小学、高校陆续开学,无数教师又奔赴在教育一线。正如孔令启所说,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书写爱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在不断革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唯有教育,是始终不变的。这是我们的需求,也是他们的坚守。

每一年,社会都会涌入一批新的教师,带来新的观念和思想;而每一年,也会有一批教师,成长为更成熟的他们,探究更严谨的教学方法。他们有年龄差距、思维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初衷——就是育人。

一个以他们为名的节日,记住无名的他们。

[编辑:李旖露 王容] [责任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