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艺家 | 叶小钢:用音乐演绎唐诗的磅礴与壮美
2022-10-13 10:08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文艺家 | 叶小钢:用音乐演绎唐诗的磅礴与壮美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不但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一批批文艺人才扎根特区建设发展、挺立改革开放潮头,结下深圳文艺事业的丰硕果实,持续推动着深圳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我们特此开设专题文艺品牌栏目《深圳文艺家》,从深圳文艺家的成长、奋斗历程和艺术成就等角度,深入探索、挖掘背后故事,展现深圳文艺家精湛的艺术素养和精彩的艺术心路,让艺术之光闪耀在城市的星空。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0月13日讯(记者 童小晋 甄建宏 聂凡哲 张蓝云 陈景云)“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当中国版《大地之歌》在德国的音乐厅响起时,荡气回肠的交响乐曲,将海外观众的思绪带到了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意境当中。演出结束后,现场听众先是意犹未尽地安静了几秒钟,继而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大地之歌》原曲是奥地利作曲家马勒以汉斯·贝格《中国之笛》中7首德译唐诗为灵感创作出的,暌违百年后,在中国作曲家叶小钢的手中,碰撞出了新的灵感火花。2004年,在指挥家余隆的邀请下,叶小钢以《大地之歌》为名,以李白的诗歌原文为歌词,创作了全新的交响乐作品,并在世界各地进行巡演,获得了热烈反响,被视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事件。

“当字幕条上打出李白的诗歌原文时,你会觉得这样的歌词,即使放到现在也毫不过时。中国唐诗的魅力绵延不绝,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惊艳世人。”叶小钢说。

叶小钢。(受访者供图)

32岁时,叶小钢留学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凭借着杰出的音乐造诣,很快在西方专业音乐界崭露头角,但他并不留恋美国,毅然选择回国。

此后的几十年间,叶小钢的创作涉及大型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歌剧、影视音乐,代表作有《地平线》《红雪》《最后的乐园》《大地之歌》《喜马拉雅之光》《将进酒》《英雄颂》等,更是将一首首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响乐带到国际的舞台上,在海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峥嵘岁月 他用音乐改变命运

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叶小钢,他的音乐创作与时代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们这代人的经历相对要复杂一些,同时社会环境也没有给我们太多的机会,在当时的环境下,恐怕我只有学音乐,才能稍微有机会掌握一下自己的命运。”叶小钢说。

出生于音乐世家的叶小钢,父亲叶纯之是新中国早期音乐拓荒者之一,创作过《翠翠》《嫦娥》等近百部电影音乐。四岁时,叶小钢开始跟父亲叶纯之学钢琴,中学毕业后,他被下放到农场劳动,后来又在工厂里做了六年钳工。

少年时期的叶小钢。(受访者供图)

那时,叶小钢的大姐做了工人,二姐和哥哥都去做了农民插队落户,他们都没有机会再学习音乐。只有叶小钢还小,还在吭哧吭哧地练琴,还在梦想着当钢琴家。而父亲也将期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在工厂做钳工的日子很艰苦,即便如此,下班后叶小钢也争分夺秒地坚持练琴。叶小钢说:“因为那个厂很远,离家里十公里,每天回来时坐的公共巴士都是很慢的,所以路程要花很多时间。我做了六年工人,每天回家还要练一小时钢琴。”

从钢琴家到作曲家,叶小钢的转变是水到渠成的。原本叶小钢想考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母亲对他说,钢琴系只能一辈子弹别人的作品,考作曲系也许别人就一辈子弹你的作品了。

在学习的过程中,叶小钢逐渐爱上了作曲,在他心目中,作曲能够更好地履行一位音乐家的使命:“中西方的音乐史浩瀚无边,留下了许多杰出的作品。一部音乐史就是作曲的历史,作曲家的作品更能够反映时代的精神。”

在海外奏响中国之音

叶小钢同时拥有中西方的音乐文化背景,但在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身影。

题材方面, 《将进酒》《临安七部》《悲欣之歌》等作品都取材于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诗歌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我也很乐意将更多唐宋的诗词,包括清代的一些诗词推广到海外。”叶小钢说。

创作方面,叶小钢将西方古典音乐、当代音乐的创作技巧,与中国的音乐元素、审美意趣创新融合,特别是在作品中加入竹笛、古筝等民族乐器和诗词、京剧、川剧等传统文化元素,创作了一系列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精品。

《大地之歌》曾在世界各地演出,带给海内外观众耳目一新的新奇感受。指挥家余隆表示:“这些古诗,马勒处理起来像一幅幅油画,叶小钢的像水墨画,有留白的空间。”类似的反差在两部作品中处处存在,马勒的《大地之歌》创作于人生低谷,表达的多是精神幻灭的失望,而叶小钢则更侧重展现李白充满希望的一面。

叶小钢在演出现场。(受访者供图)

“对于中国元素与西方交响乐的‘混搭’,欧洲观众是接受的,但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接受。”叶小钢说。在他的自述中,中国版《大地之歌》第一次去国外演出时,外国观众听了之后有点懵,认为是很好的尝试,鼓鼓掌,仅此而已。

十七年的时间里,中国版本的《大地之歌》多次在世界各地演出,得到了海内外观众的喜爱与认可。直到2021年,中国版《大地之歌》的唱片才真正在国际市场流通,而这也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积累。叶小钢说:“2021年,我在一年之内发了四张唱片,反响都很好,这是我在写《大地之歌》时不敢想象的。”

如何打破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壁垒,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之音”远渡重洋,叶小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音乐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要想打破中西方文化的隔阂,首先要做到就是艺术上的共识,一方面要着重弘扬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要将中国擅长的表达方式,融汇到世界通用的语言当中。

“通用的方式就像计算机语言一样,是一种大家都能听懂的、普适性的音乐语言。”叶小钢说。

在深圳办最具特色的音乐学院

在教育行业深耕多年,叶小钢对教育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更注重因材施教,而不是功利性的教学。“我经常跟我的学生说,你要去教琴可以,你要把你生命中最好的东西,告诉孩子,让孩子真正爱上音乐,这对他的一生的影响很大。”叶小钢充满感情地说道。

叶小钢和学生们。(受访者供图)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行政领导,叶小钢本可以依照传统的模式继续发展,然而他来到了深圳,成为了深圳音乐学院的院长,寻求新的可能性。

“深圳音乐学院能够把世界各个国家优秀的办学模式集中在一起,这座城市有一股新鲜的工作状态,比较吸引我。”叶小钢说。他希望能够立足本地、面向中国、放眼世界,培养复合型的、具有领导力的、在艺术方面能有独特思想性的音乐人才。

叶小钢与深圳这座城市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2001年,他便受到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深圳市委宣传部的委托,创作交响乐《春天的故事》(Spring)和舞剧《深圳故事》(The Story of Shenzhen)。他认为,改革开放这些年以来,深圳在文化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在音乐方面尚未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这是需要时间沉淀的。要想让城市的品质、修养,人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以及整个城市的艺术氛围更加宜居,更加和谐,音乐的教化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文化场、音乐场,能够真正地影响这个城市,要沉着地、慢慢地把我们的影响力扩大,像一滴红墨水印在纸上,慢慢散开来。”叶小钢说。

叶小钢。(童小晋/摄)

[编辑:周锦春] [责任编辑:郑晓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