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鞋”背后存在违法问题
早在201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就曾发布题为《警惕“炒鞋”热潮,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明确提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此类风险。
在简报中,央行上海分行提到“炒鞋”交易中出现的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1.“炒鞋”交易呈现证券化趋势,日交易量巨大;
2.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
3.操作黑箱化,平台一旦“跑路”,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除此之外,近年来炒鞋诈骗案件时有发生,目标群体朝着低龄化发展,被害人也多以在读高中生、大学生为主。
同时,炒鞋行为对于国产鞋行业也会有很大的伤害。炒鞋客通过非正常手段把国产球鞋的价格升到畸形地步,脱离了国产球鞋的真实价位,最终伤害整个行业。
说到底,鞋是用来穿的,而不应是用来炒的,“炒鞋”这种疯狂的做法和歪风邪气必须被遏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普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保证行业得到健康发展、不被伤害。
(原标题《国产鞋原价1500炒到49999?“炒鞋”当心“鸡飞蛋打”》)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