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桂协作“社工+劳务协作”的模式,做好易安新区的“后半篇”文章
2022-12-12 16:21
来源: 粤桂协作工作队
人工智能朗读:

粤桂协作“社工+劳务协作”的模式,做好易安新区的“后半篇”文章

2019年以来,宝安区每年投入超过100万元,通过设立粤桂劳务协作工作站和社工服务工作站,开展就业帮扶和特殊人群服务,在日常工作、走村入户、大型招聘等活动中,劳务协作与社工服务工作业务相互交集,共同助力都安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并成功孵化一支本地的社工团队。接续乡村振兴,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区民生服务的短板和弱项,紧扣就业带动农户稳定增收的目标,驻县工作组整合两地人社、民政、残联等主要部门的资源,共计投入粤桂协作帮扶资金约30万元,在八仙安置区打造粤桂协作公益服务中心,以县级劳务协作站和社工服务站,联动各乡镇工作站点,将社工服务融合到就业帮扶,打造新时期“社工+劳务协作”的模式。

7月13日,宝安区人力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闫虎出席粤桂协作公益服务中心劳务协作工作站的揭牌仪式

一、打造“社工+”的升级版

脱贫攻坚时期,宝安区派驻专业团队在都安县设立社工服务站,主要开展贫困群众救助、脱贫能力建设、服务困境和留守儿童、特困老人、残疾人等关爱活动,帮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体融入社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氛围,并且帮扶孵化一支本地的社工团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今年以来,通过粤桂协作公益服务中心平台,形成深圳市派驻资深社会工作者和当地社工团队的稳定队伍,不仅整合粤桂劳务协作和都安县乡镇社工团队的资源和力量,打造“社工+劳务协作”的县、乡镇“1+19”联动的服务模式,即一个县级公益服务中心,联动19个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并且将劳务协作的工作要求、主动参与和社工服务的内容、覆盖面相互融合,形成“社工+劳务协作”的立体化工作方式,推动社工服务深度参与劳务协作,两者互促共进,打造“社工+”的升级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百旺镇社工站开展现场就业宣传

二、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

立足粤桂协作公益服务中心服务内容,结合八仙安置区的实际情况,探索乡村振兴新时期安置区服务试点,根据易安点社工服务的特殊性,围绕共融发展和社区适应,设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新环境适应与社区归属感提升项目”。截止目前,公益中心不仅开展了老年人太极拳学习小组、儿童绘本小组和儿童书法学习、重阳节关爱老年人、推进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等社工服务累计14场,服务650人次,便民服务55人次,并且为90名脱贫户提供就业咨询,联合都安县残联、仙埌社区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1期,服务20名残疾人,以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展“益起初发”助残基地试点为契机,联合建立残疾人就业车间,为50余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以中心的培训室为基地,开展由宝安区职业训练中心组织的“粤菜师傅”劳务技能培训班2期,惠及脱贫户200余人次,开展安置点居民就业能力提升培训班1期,惠及脱贫户20人次。

8月18日,粤桂协作粤菜师傅培训班

8月4日,“益起初发”助残公益行动手工制作培训活动

三、联动乡镇社工站,“线上+线下”强化就业帮扶

粤桂协作公益服务中心联合都安县19个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通过社区活动、入户探访等形式,开展就业信息宣传活动13场次,累计覆盖农户和脱贫户1000余人。联动19个乡镇,在安置区开展大型专场招聘会,通过招聘会50人与宝安企业达成就业意向。通过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专题推送招聘信息11次,每月发布深圳就业岗位10000余个、累计发布本地岗位762个,累计点击阅读3123人次。通过二维码收集就业需求68份,其中意向到深圳务工人员8人,意向在本地务工人员60人,组织其中10人到现场面试,4人成功就业,跟踪服务有意向前往深圳务工的脱贫户,100 %实现转移就业。

4月20日,自治县党委常委、副县长谭意浩为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揭牌

四、就业跟踪服务,确保稳岗增收

今年10月以来,宝安-都安粤桂协作进入全面迎接国家东西部协作考核的倒计时,截止目前,通过粤桂协作工作机制,从提供岗位、就业培训、组织输转等方式,帮扶转移1295名农村劳动力到广东稳岗就业,其中脱贫户为649人,为进一步掌握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现况、存在困难、帮扶诉求等,确保农村劳动力能就业、稳得住。粤桂协作公益服务中心按照劳务协作的服务内容和工作重点,联合都安7个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开展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跟踪服务,主要通过电话随访,详细了解目前就业信息,及时更新基本资料,并且为有职业变动的人员提供就业推荐,保持良好的沟通机制,确保稳在岗上。

目前,通过电话随访4000余人次,获得有效数据2080条,其中都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广东就业,并连续工作3个月(含)以上的,共计1295人,并且电话随访在广西区内就业的698人,在其他地区就业的65人,信息符合率100 %。同时到广东就读职业学校的农村学生共有22人,目前已毕业6人,全部在深圳和东莞稳定就业。

[编辑:田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