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设限 数字化助力传统文化保育 第三届腾讯SICC服务创新大会在深举行
2021-05-17 15:53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设计不设限 数字化助力传统文化保育 第三届腾讯SICC服务创新大会在深举行

数字化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最佳路径

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育及创新已成为坚定我国文化自信的根基,而现代设计在科技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作用也愈发凸显。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曹雪在会上谈到,艺术与科技就像天平的两端,而现代设计需要寻找受众或者说消费者诉求的平衡点。设计师在开展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要做好角色转换,从学会“共情”到学会“煽情”,设计没有过去时,只有现在时和未来时,弘扬传统文化并不是把传统文化里的元素直接用在当下的设计里,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准的设计,传达出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意义。

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及创新?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何人可表示,数字化是传统文化保存并延续下去最主要的方式,同时,面向未来做好传统文化的当代化和全球化,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与全人类共享。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实现精准助贫,商品化也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可持续、文化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和经济可持续。

同时,数字化的新技术、新工具在传统文化保育的过程中的作用也愈发重要。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玉坤举了个例子——用GPS、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长城进行全面的调研、测绘、保护,不仅能够更好的保护长城,还可以更深度地挖掘长城以往被忽视的价值,在新时代对强化民族自信,加强文化传承都有较大意义。

而在具体的设计和创作层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郑岩用一块泥巴的变形记、饕餮的变形、琮瓶插花、百岁图等四个中国文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意义被不断重塑和理解举例,并表示:“现代设计可以超越传统文化的形式,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意义,让古典艺术在新世代焕发新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来说,使用才是最好的传承,对传统手艺进行改造以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成为近两年来业界探索的主要方向。深圳慢物质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曾令波认为,非遗手艺的再造是场景、技术与观念的系统重构,在具备基本的传统文化要素的同时,需要有现代的设计理念介入进行创意改造,要在日常生活中有实用功能,而不仅仅是装饰品。此外,非遗手艺需要被工业化量产,通过与工业加工体系亲密协作,做到标准化出货,才能触达更多的群体,最大限度的放大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价值。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层面,公益是当前的主要路径。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部副主任、“天才妈妈”项目负责人赵光峰认为,把公益项目本身做成公益产品,能够让公益变得可测量、可预期,具备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以专业化、商业化的方式来破解非遗传承资金、人才链条中的难题,形成社会价值投资闭环生态链,或许这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主要路径之一。

image.png

[编辑:贺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