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云采访”③|未来5年,深圳这样打造民生幸福之城!
2021-04-30 13:12
来源: 深圳发布

党代表“云采访”③|未来5年,深圳这样打造民生幸福之城!

人工智能朗读:

民生无小事。教育、医疗、衣食住行等一桩桩民生实事,时刻牵动着2000万深圳市民的心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营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朝着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目标迈进。”4月27日,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召开,对深圳的社会民生发展做出重要部署。

未来5年,深圳将如何在各个民生领域发力,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4月29日20时许,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举办第三场“云采访”网络直播,深圳市交通运输局交通公用设施建设中心道路建设一部副部长许岩,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政二党支部书记、医务部部长易黎,深圳中学竞赛指导中心副主任、初中竞赛体系主任、高级教师钟茜,深圳市市场监管局市场稽查局基层干部方灿宇,宝安区水务技术监管中心质量安全监督一部部长李文哲等5位党代表走进直播室,围绕打造民生幸福标杆城市话题,与媒体共同交流,建言献策。

焦点1

深圳如何促进“学有优教”?

推进教育均等化,将教师的高学历转化为高育力

近年来,深圳大力补齐教育短板,加快学位建设,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十三五”以来,深圳新改扩建198所公办中小学、新增近400所幼儿园,新增39万个学位。

其中,在教育均等化方面,深圳对基础教育投入不断加码,在推进教育均等化上发挥了先行示范作用。

钟茜介绍,深圳着力于优化教师队伍,各区各校吸收了一大批高素质、高学历人才。深圳的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程也极大提高了优秀教育人才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

公民办学校之间实施对口帮扶专项工作,对城中村学校的建设改造加大投入,也全方位提升了薄弱区域的办学条件,缩小教育差距。

对于深圳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钟茜则认为,“离不开对人的培养”。

“首先要做好师资力量的培养,让年轻教师将高学历转化为高育力。”钟茜指出,近年来“博士能否把书教好”成为民众热议话题,而这需要系统科学的教育教学培训与之相匹配。

钟茜建议,“选出一批特区建设初期来深的老师,讲解深圳教育故事,把党史教育、深圳精神与深圳教师未来发展融合在一起,激发年轻教师的内驱力。”

此外,应加大对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力度。在钟茜看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深圳也应该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开展系统性研究与实践,尽早发现他们,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高度发展。

焦点2

深圳如何实现“病有良医”?

补齐优质医疗资源短板,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深圳作为一座年轻的城市,医疗卫生事业曾一度面临起步晚、基础弱的窘局。近些年来,深圳用于教育、医疗及各类民生的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六成以上,深圳医疗正在经历蜕变。

“特别是新一轮医改以来,无论是医疗资源、医疗水平、医疗体系和医疗制度的建设,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易黎表示。

就在前不久,广东省公布新一轮高水平医院建设名单,深圳两家医院入选,如今,深圳已有7家公立医院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行列。在最新的全国三级公立医院“国考”中,深圳7家医院进入前100名。

但是,与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目前,深圳医疗卫生领域仍有巨大潜力待挖掘,市民对医疗健康服务已呈现出有更多层次、更高质量的追求。

易黎谈到,优质医疗资源不足、“高精尖”的医疗卫生机构和专家人才紧缺、医教研协同发展水平还不够高是当前最突出的短板,“但是,医疗人才的培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在“十四五”规划中,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提出,将在“强基层、建高地”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以健康为中心”,加快构建国际一流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协同、推动医防融合,加强社区慢性病防控和社区居民的日常健康管理。

“未来,医疗健康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不仅要让市民能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要让市民少生病、少生大病,甚至不生病、更健康。加快打造成为健康中国的‘深圳样板’,实现‘病有良医’的战略目标。”易黎说。

焦点3

深圳如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持续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效,让幸福生活底色更亮

茅洲河从群众掩鼻而过的黑臭河,到成为连续举办龙舟赛的深圳城市新名片,大沙河从污水横流到水清岸绿,被誉为深圳的“塞纳河”……

自2016年开始,深圳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治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色重现于百姓生活中,居民生活舒适感得到提升。

“深圳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先行示范,以茅洲河流域整治为代表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李文哲表示,深圳的水污染治理从市到区都是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遇到难题主要领导亲自到现场研究解决,这种力度是深圳治水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

“一句‘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既体现了深圳治水的高标准,也显示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李文哲从2017年来到深圳,参与了治水攻坚全过程。

此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先锋。”李文哲认为,治水是民生工程,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环境,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参与治水,营造全社会亲水、近水的氛围,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焦点4

深圳如何保障“食有所安”?

建立严格的供深食品标准体系,打好市民舌尖保卫战

如今,深圳市民打开电视,可以通过“星期三查餐厅”“九号查酒”等节目,学习食品安全知识;走出家门,就有干净卫生的农贸市场,可以买到安全可靠的“圳品”;就算买得不放心,在每个街道可以进行免费的快速检验;走进餐厅,可以通过笑脸标志判断卫生等级;通过明厨亮灶大屏,市民还能看到整个菜品的制作过程。

近年来,深圳食品安全满意度可谓显著提升。去年7月,深圳获评“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其中食品安全满意度指标全国第一。

未来5年,深圳如何保障市民“食有所安”?方灿宇认为,深圳可重点从软件建设、硬件投入和源头治理三个方面,打好市民舌尖保卫战。

据介绍,深圳将进一步扩大“互联网+明厨亮灶”的覆盖面,让消费者把厨房看得明明白白,鼓励社会监督,引导社会共治;继续推进“一街一车一室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即每个街道都配备食品快检车、快检室、便民服务中心和食品安全科普基地,让食品安全触手可及。

在加强源头治理方面,建立覆盖全国的209个供深菜篮子基地,推进全市358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让市场变得干净整洁漂亮,让逛农贸市场成为一种享受。

方灿宇认为,深圳接下来可继续打造“圳品”品牌,对标国际最好最优,建立严格的供深食品标准体系,给深圳人民供应充足、安全、营养、健康、美味的食品。

焦点5

深圳如何打造内通外畅交通网?

推动深圳城市轨道适度向周边城市合理延伸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和服务性的功能。在未来交通运输工作上,深圳将有哪些惠及民生建设的“小目标”?

许岩认为,深圳可在轨道、公交、慢行、停车、绿色五方面“高标准打造人民满意城市交通典范”。

“深圳可建成世界一流轨道交通网络,打造10分钟轨道接驳圈,率先实现主要公交站点和公交线路准点服务全覆盖,打造慢行友好标杆城市,加大自行车道、步行道建设,分类型精细化改造街道空间。”许岩认为,深圳还可探索超大城市停车发展新模式,分类分时分区停车,增加机动车泊位100万个以上,并推动在全国交通系统率先实现“碳达峰”。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大湾区互联互通的重要支撑。许岩认为,未来5年,深圳可共建协同畅达的大湾区综合立体交通网。

她认为,深圳可加快推进多层级区域铁路一体成网,如加快穗莞深城际南延、深惠城际等建设工作,推动深圳城市轨道适度向周边城市合理延伸。

此外,深圳可持续加强对粤东地区辐射能力,构建多元跨江通道体系,打造立足深圳、辐射大湾区的多元化的低空飞行服务网络,并构建由邮轮母港、客运码头、公共游艇码头等组成的“海上大湾区”多层级水上客运网络。

“未来,深圳可打造内通外畅的大湾区交通网,形成更完善的‘东进东出、西进西出’的深港跨界货运组织体系。”许岩说。

内容来源:深圳发布、南方日报、壹深圳、深圳特区报

作者:刘珊、苏国锐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