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表议报告:将法治思维规则意识融入城市血脉
2021-04-30 08:14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党代表议报告:将法治思维规则意识融入城市血脉

人工智能朗读:

在深圳市行政服务大厅法律援助专业分厅,工作人员向市民提供法律援助。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位于大鹏新区的葵涌生态法治公园,是全省首个生态法治公园。 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海昆 摄

位于前海法治大厦的前海法院诉讼服务中心。 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1年4月30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 周元春 林捷兴 肖雄鹏 解树森 戴晓蓉 周宏博 杨明铭 闻坤 陈震霖)

报告摘要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城市、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着力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

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

着力打造一流法治城市。坚持和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完善行政执法标准化体系,健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用法治明确政府边界、规范市场行为。

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深入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和行政诉讼体制改革试点。

加快建设模范法治社会。构建覆盖全市、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深圳经济特区依法而生, 40多年来,深圳始终旗帜鲜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经济特区发展的宝贵经验,其中一条就是“使法治成为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正在召开的市第七次党代会上,围绕报告提出的“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城市示范”,党代表们认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征程中,深圳要一以贯之地强化法治建设,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探索法治与改革发展同频共振的新模式,将法治思维和规则意识融入城市血脉,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优秀的“深圳样本”。

1

立足变通创新 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

作为同时拥有经济特区立法权、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城市,目前,深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规200多项,成为我国地方立法最多的城市。这些法规覆盖了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与国家法律体系相配套、与国际惯例相接轨、与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规制度框架,助推深圳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建设最好的经济特区。

“作为法治工作者,对深圳在法治方面取得的成就感到敬佩。”市党代表、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任宗理说,去年深圳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等多项在全国具有首创性、引领性的法规,不仅推动了深圳改革发展,也为国家立法提供了经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这是在1992年授权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特区立法权创新的任务,体现了中央对深圳改革发展和法治建设的重视和支持,为新时期特区立法指明方向。

市党代表、市律师协会党委副书记江定航说,拥有立法权是深圳改革发展的重大优势。要发挥特区立法权在突破改革深层次矛盾方面的优势。要坚持人大主导,探索多元化的起草机制,发挥高校、法学研究所、律师等专业队伍的作用。这种“第三方”委托立法,不仅可以弥补体制内立法力量不足,还能有效避免地方立法过程中的“公权私用”和“部门利益法制化”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立法与改革始终相辅相成。党代会报告提出,要以良法引领改革、推动发展、保障善治。市党代表、市司法局副局长蒋小文说,要正确处理好改革与立法的关系。对于不合时宜、阻碍改革发展的条款,要及时进行修改或者废止;对于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深层次问题,要通过立法引领改革和保障,做到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对于涉及“上位法”等方面的问题,向全国人大、国务院提请需要暂时调整或者暂时停止适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部分规定,并争取全国人大授权就重大改革事项进行专项立法、变通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

2

企业没有事政府不插手 企业有难事政府不放手

法治犹如天平,一边是公共权力,一边是公民权利。只有政府带头有法必依、严格执法,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深圳在法治政府建设领域一直保持领跑者姿态,去年更荣膺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这是中央依法治国办对各地法治政府建设的最高褒奖。

市党代表、市司法局局长蒋溪林说,法治政府的核心就是依法行政运用法律规定市场和政府的边界,打造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让我们的政府管理更加科学有序。

规范执法行为,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执法的严格、公正、文明,始终是党和政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孜孜以求的目标。报告提出,完善行政执法标准化体系,健全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

市党代表、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稽查局法制处工作的方灿宇说,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根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综合考虑违法行为的事实、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在决定给予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有一定权限。行使得当,可使取得积极有效的行政效果;反之,不仅会严重侵害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还会影响行政机关公正公平的社会形象。因此,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十分必要。这要求政府部门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违法情形去细化自由裁量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坚持执法与教育相结合,惩处与帮扶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尺度力度,在规范企业经营的同时,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让企业感受到政府的温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双区”建设。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近年来,深圳在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高扬“放管服”和“强区放权”改革风帆,以最简手续、最快速度、最低成本,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提升群众获得感。

“以前,办事要跑好几趟,现在窗口集中办理,最多只跑一趟。很多情况一次都不用跑,网上轻松搞定。”市党代表、联创科技园党委书记王海说,去年疫情期间,他所在的园区企业在申请疫情复工补贴时,全部通过网络完成。有的企业忘记提交申请,有关部门还专门打电话过来提醒指导。“企业没有事,政府不插手;企业有好事,政府不伸手;企业有难事,政府不放手,这是深圳法治政府建设的生动写照。”

3

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进人民心田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深圳始终先行一步、大胆创新,着眼于提升司法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一系列改革举措密集出台,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迈进,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探索“深圳经验”。

江定航代表说,深圳要建设法治城市示范,就要优中创优,对标国际一流,努力构建更高层次的司法文明。特别是处理好打击犯罪和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关系,保护好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尊重他们获得法律帮助、委托辩护人、申请回避、不自证其罪等权利。要在坚持对少数严重犯罪严厉打击的同时,依法从严控制适用逮捕措施。要扩大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适用范围,该宽则宽,当严则严;要惩治和教育两手抓,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最终促进社会和谐。

市党代表、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刘晓春认为,要支持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回法庭、第一国际商事法庭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大胆探索,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贡献力量,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

很多代表认为,建设法治城市示范,就要在更高起点在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公信力。特别是要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努力提高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公共法治服务,加快推进跨域立案诉讼服务改革,解决好异地诉讼难等问题,让公平正义的阳光不断照进人民群众的心田。

4

全民守法 筑牢法治社会根基

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模范法治社会。代表们认为,只有将法治观念植根于民心,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法治社会才能形神兼具,行稳致远。

今年,市人大常委会一份关于法治观念的调研报告显示,深圳市民尊崇法律的意识普遍较高,自主学法的能动性强,有社会责任感和契约意识。但是,许多市民对于和自己切实相关的法规并不太了解,市民合理运用法律维权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国家机关不仅要执法、守法,还要肩负起全民普法的重任。这是推动全民守法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

方灿宇说,今年,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出了“普法大篷车”项目,根据企业的需要,上门开展精准法律指导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的规范经营和良性发展。

全民守法,就要给百姓提供便捷的法律服务路径。王海说,近年来我市开展的法律服务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他所在的联创企业园区就有我市多个部门联合派驻的法律服务队伍,提供人民调解、法治宣传和法律援助等各项公共法律服务,及时协助解决企业和员工在运营管理、劳资关系处理等方面遇到的法律难题,受到大家的欢迎。王海说,作为党代表和省人大代表,我要发挥好法律宣传员的作用,引导群众遇事找法、办事循法。


现场声音

法治是最大的营商环境,如果一个地方的法治公平、公开、公正做得不好,营商环境就要大打折扣。纪检监察工作也驶入法治轨道,当前我们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推动保护实名举报的特区立法,完善实名举报人的保护制度,引导大家实事求是地反映问题。

——市党代表、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孟昭文

如何保护创新,为创新激发活力和动力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我们要将严保护和强保护知识产权落到实处,做好知识产权的审判,为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我们作为审判机构,要提供审判规则,通过深圳的先行示范,形成全国能够适用的经验。

——市党代表、南山区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黄娟敏

报告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这对深圳市成为大湾区多样化争议纠纷解决高地是好的消息。现在大量的跨境争议解决,多选择香港或新加坡的仲裁机构,如何提升我们的国际仲裁中心的吸引力,这与司法水平密切相关。我们的法官、仲裁员必须有国际视野,要“走出去”,增加涉外法律培训。现在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名册里已经有大量外籍仲裁员,也可以考虑进一步纳入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法学教授、律师、退休法官,要让外国企业在中国对中国的司法和仲裁有信心,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国际所认可的国际仲裁中心。

——市党代表、北京市金杜(深圳)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滕海迪

[编辑:马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