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窗口、试验田到示范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深圳的角色之变
2020-09-22 14:52
来源: 新华社
人工智能朗读:

从窗口、试验田到示范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深圳的角色之变

从“三来一补”到“创新之都”试验田里开花结果

港商最先抓住了深圳开放的机遇。

1978年,34岁的郑可明从香港跨过罗湖桥,在深圳文锦渡口岸附近的铁皮房里,建起了一家对外出口手袋厂。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深圳凭借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优势,以“三来一补”的模式承接香港的制造业转移,与之形成“前店后厂”关系。

港商带来了丰富资金、技术以及管理经验,在学习吸收的同时,深圳也大力改革,突破自身的体制束缚。

敲响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发行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率先按市场原则形成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数据显示,40年来,深圳创出约1000个“国内第一”。

沿着这条改革之路,深圳一路闯关,经济结构也由劳动密集型的“三来一补”低端制造向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创新迈进。

21世纪初,深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上升至60%,约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15%,发展势头迅猛。

与此同时,制造业迅速扩张带来的问题,倒逼深圳走上“亩产更高”的创新驱动之路。深圳开始有针对性地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等众多科技创新企业在这里诞生、发展,深圳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今天,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有8.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每天有7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

远眺深圳。新华社记者 王丰 摄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