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窗口、试验田到示范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深圳的角色之变
2020-09-22 14:52
来源: 新华社
人工智能朗读:

从窗口、试验田到示范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深圳的角色之变

“杀出一条血路”窗口在深圳打开

深圳河两岸各有一个罗芳村,一个属于深圳,一个属于香港。“香港那边的村民几乎都是改革开放前从深圳罗芳村‘逃’过去的。”罗芳村的老人们讲到。据不完全统计,从1950年到1969年间,深圳罗芳村有600多人逃港。

40多年前的香港已是灯火辉煌、高楼林立,新界一个农民的年收入达到13000港元;而与之一河之隔的深圳当时还叫宝安县,一个农民一年的收入只有100多元……

“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78年举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并于第二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的窗口就此在深圳打开。

1979年7月盛夏,深圳蛇口微波山下,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破土动工。炸山填海的开山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

炸山过后的土石搬运,最开始仍旧实行“大锅饭”式的平均工分,工人们积极性不高,工程进度缓慢;当年10月,工地推出定额超产奖励制度,超过既定额度,多拉一车土,奖励四分钱。

“四分钱奖金”打破了平均主义观念,大大激发了工人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始发于深圳的这句口号点燃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火苗”。

取消粮票、工程招投标、用工合同制、房地产商品化……一个个市场化举措在深圳率先推出。

没有资金、没有经验、没有人才,靠开放的政策和毗邻港澳的优势,深圳迅速成为中国“引进来”“走出去”的重要窗口。

1979年,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中集公司,在荒凉的蛇口建起了中集的第一个车间,这是除港商之外,首次有欧洲投资者登陆深圳。

40多年过去,中集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商。“我们的业务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我们的成功跟特区的特性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面向世界,面向市场化。”中集集团董事长麦伯良说。

[编辑: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