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40年|唱好“山海经”打好“特色牌” 大梅沙村的美丽逆袭
2020-08-19 18:28
来源: 深圳新闻网

特区40年|唱好“山海经”打好“特色牌” 大梅沙村的美丽逆袭

人工智能朗读: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讯(记者 陈琳君 潘峰 邱嘉熙)阳光、沙滩、椰林、海浪……提到大梅沙,人们总会联想到这些极致浪漫的场景,这里已然成为市民游客心中的向往之地。有别于那些夹杂在中心城区众声喧哗、鳞次栉比的城中村,身处滨海之间的大梅沙村是一个不急不躁、慢条斯理的“非典型”城中村,仿若深藏于这座喧嚣城市的一颗“明珠”,显得格外珍贵。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以来,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大梅沙村这个极具特色的渔民小村顺应时代发展大潮,紧擎改革风帆,以不断向好的衍变轨迹向世人“讲述”了一个“生态宜居、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生活富裕”的古村落蝶变史。

   
1994年大梅沙村村貌

百年古榕树见证岁月流转

行走在村里,尤为醒目的是村口的一棵茂密粗壮的大榕树。硕大的树荫撑开一片阴凉之地,村民常聚集于此,老人摇着蒲扇或乘凉或下棋,小孩嬉闹玩耍,享受闲暇时光,微风不时吹来,好不惬意。在高楼林立和人来车往的现代都市环境里,这种自得其乐的村庄生活凸显出自身的别样风味,行走在村里巷道上,一股怡然自得的气息随之扑面而来。

虽是客家聚落,大梅沙村却没有传统客家民居的宗祠和祖屋,村里唯一一处与民俗信仰有关的场所是村北入口的一棵老榕树和榕树下放着的各种信仰的神龛。“这棵古榕树应该有200多年历史了!”“村后面原来还有很多这样的大树,樟树、榕树、龙眼树等,占了七八亩地,以往村里开会,都在大榕树下。”在村民看来,这片古树林是能带来风调雨顺、佑护村民平安的“风水林”。

与大榕树相对应的是这座村子悠久的历史,虽没有明文记载,但村里的老人说,村子的历史最早都可以追溯到三四百年前,当属清康熙年间恢复新安县界后的新建村落。这个距今已300多年的古村落,在整个梅沙片区都算的上是较大的村庄,人口最多时有五六百人。“700亩水田、800亩旱地,再加上几千亩的山地和林地,就是整个大梅沙村村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村民杨官平向记者表示,那时候,大梅沙村、小梅沙村、成坑村、上坪村四个生产队,基本依靠种田打渔为生,每家每户都要在生产队的统一安排下,外出务农打渔,长年累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用杨官平的话说,几乎人人都过着“吃完上顿愁下顿”的苦日子。

“古榕树旁的这座房子是当年大梅沙第一生产队的仓库。”杨官平是土生土长的梅沙人,年过花甲的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段“艰苦岁月”,年幼的杨官平每天都会到这棵大榕树下“放牛”。在他的记忆里:“一条裤子穿一年”“顿顿都是咸鱼青菜”足以可见当年的日子过得有多难。“能早日过上‘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用’的日子,是每一个大梅沙村民的梦想。”杨官平说,在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没有票证是万万不行的”,那时买东西光有钱还不行,如果没有票证,就算有钱也买不到想要的东西,买煤买菜买油买布买啥都得要票。

由于大梅沙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整个村里除了西边的几排屋子是坐西向东外,其他的几排屋子都是坐北向南,在最北边的一条通道就是大梅沙村最宽的巷子,巷宽4米左右。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作为梅沙“第一大巷”,这条巷子要比村里其他的巷口热闹得多。“这里就有一间小卖部,是当年盐田供销社在大梅沙地区开的唯一一个日常百货小店铺,周边的成坑村、上坪村居民都要来这里买酱醋糖茶。”

“当年,就是在现在大梅沙股份公司办公楼斜边上,有一个被称之为‘红心煌’的地方,那里平时作为全村孩子上学的‘学堂’,关键时候还是村里商讨大事的‘议事堂’……”岁月如歌,时光流转,而今,数代皆为渔民或农民的大梅沙村民早已不再捕鱼或耕种,唯有老榕树、青瓦石、古屋、巷道还依稀作为这座古老村落历史的见证,折射时代的变迁。

[编辑:郑创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