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深圳新闻网首页 > 深圳新闻 > 图片深圳 > 

晶数据|数据会说话!复工后深圳疫情风险防控的“天地人”

2020-02-25 19:27来源:晶报

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至今,形势已经在向着好的方向转变。复工复产处在“进行时”,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疫情防控提供“枪支弹药”的基础。深圳作为外来人员迁入的热门地,目前复工复产正快速进行中,这期间不确定因素增加,让疫情防控存在更多可能的风险,更需要严防严控。

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近90%

截至2月22日,全市累计复工企业已达11万余家,其中,福田区、南山区已有超过2万家企业复工,复工率在全国主要经济城市中名列前茅。

而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复工数8424家,复工率近90%,宝安区规模以上企业的复工率为100%,光明区与完全复工仅毫厘之差。

单日复工企业数超16000家

2月20日,深圳单日复工企业数超1万6千家,较前一天增长23%,规模以上企业复工数也增长了近30%。2月21日,全市累计复工企业超10万家,增速近20%,同时,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复工率超80%。2月22日,复工企业单日再添1万多家,全市企业复工快速有序地进行中。

深圳连续3天居全国热门迁入地榜首

从百度迁徙地图看到,2月21日起,深圳已连续4天居全国热门迁入地榜首,同时,迁入规模指数也逐渐接近去年农历同期水平。

人员的迁入,复工的进行时,让深圳久违的早高峰再次出现,2月24日,深圳早高峰时段出行车辆42.09万辆,较上一周上升58%,城内出行强度达去年农历同期的56.7%。

日供应电量达去年同期的82.4%

随着人员回城、企业复工,各种能源供应量也日益增加,逐渐接近去年同期。2月9日企业复工以来,水电供应呈不断上涨的趋势,2月23日,日供应电量达去年2月日均供应量的82.4%,水日供应量达到94.7%。

居民生活所需的天然气和液化气也日益增加,目前,天然气已达去年同期供应量,2月23日,液化气也达去年2月日均供应量的68%。

深圳近期应重点防疫的区域

复工正加快步伐有序地进行着,但是疫情防控也到了“最吃劲的关键节点”,更要稳住。输入性风险增大,加上复工人员聚集带来的风险,考验着城市管理的能力与效率。
此前,深圳的防控风险主要在于“涉疫”小区。截至2月24日24时,深圳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17例,分布于250个小区(场所),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从下面的数据分布图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了特别是在深圳的东南部,数点相对密集,而这恰好又与我市科创企业的分布发生一定程度的重合。
逐步复工之后,防控重点将转向工作场所。一方面是工作人口的高密度集聚与交往,导致病毒传染的风险加大,深圳就业人员高度密集的地区将是高风险区,如车公庙、高新园、华强北等地区;另一方面,涉疫小区及其周边可能会出现的潜在感染者,将有可能随着工作通勤进一步传播。
基于百度慧眼通勤大数据分析涉疫小区居民的工作地点分布,未来可能涉疫的工作场所主要集中在福田-罗湖-南山中心一带,并在局部地区形成集聚区。而龙华、宝安、龙岗也有局部相对高集聚的地区。这些都是深圳近期应重点防疫的区域。
▼ 深圳近期应重点防疫的空间地图

哪些地区更需要医护资源?

根据国家卫健委提出的“四集中”原则,发热门诊需要对(疑似)患者进行隔离、报告,并转运到有治疗条件的专业传染病医院。由于深圳目前以市第三人民医院为定点收治医院,则疑似患者均需到发热门诊就诊,那么发热门诊应尽可能的均衡覆盖,与人口密度充分匹配,且服务距离不应过大。但是将深圳人口密度与发热门诊布局进行叠加,发现各医院发热门诊覆盖小区人数和平均距离均差距较大。
▼全市居住居民前往发热门诊便利程度
通过叠加疫情风险、门诊负荷与服务半径,发现部分区域的应急医疗服务最具超载风险。这些地区包括富士康-华为片区、下沙-福保-皇岗片区、后海-高新园片区、布吉片区等,也就是说,这些地区的疫情发生风险较高、人群密度与规模较大、而医疗设施相对有限,假若疫情爆发,则其对应的发热门诊将承载较大压力。
▼相对高风险地区与发热门诊叠加示意图

深圳3月初或完成人员回流,疫情防控面临风险

未来一段时间,各地人员返深的规模呈增长趋势,将与深圳市企业复工政策及各地疫情发展态势密切相关,也将较大程度决定深圳防疫的难度与社会经济恢复的节奏。
目前,复工带来人员大幅回流,在2月最后一周可能出现类似于往年节后的返程高峰,平均每日净流入人口约达到50-60万人,估计8到9天时间应该就可以完成返程(除疫情重点地区)。
加上两周的隔离观察期,从数据上来看3月中旬将是考验深圳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两全”的关键节点,尤须我们高度关注。
目前疫情防控处在关键期,在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要打好发展主动仗,两手抓、两用硬,有效化解疫情风险,让深圳各行各业稳稳地转起来。毕竟,作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深圳的责任大,使命也光荣。
加油!深圳!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编辑:刘晓宇]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