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深圳新闻网首页>深圳评论>社会热点>

深网观察 第30期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应“堵”“疏”并济

深网观察 第30期丨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应“堵”“疏”并济

分享
人工智能朗读:

种种典型案例是对游戏实名制与防沉迷系统最大的讽刺,未成年人能够轻而易举绕过实名认证,防沉迷系统也沦为一个“善意的弹窗提醒”,这使得实名认证与防沉迷系统成为一道“看破不说破”的摆设。

深圳新闻网评论员 晓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游戏游艺设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规定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娱乐场所以及其他经营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设备(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游戏注册、游戏时长、游戏付费等方面做出严格规定,要求游戏严格实名制,每日22时到次日8时,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且法定节假日未成年人每日游戏时长不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超过1.5小时。

诚然,游戏实名制与防沉迷系统出现已久,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案例屡见不鲜,更有甚者花光父母积蓄为游戏充值,或为主播打赏。种种典型案例是对游戏实名制与防沉迷系统最大的讽刺,未成年人能够轻而易举绕过实名认证,防沉迷系统也沦为一个“善意的弹窗提醒”,这使得实名认证与防沉迷系统成为一道“看破不说破”的摆设。

那么,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该如何破题?

一方面,需要“硬执行”和“硬技术”!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应当严格落实相关规定。于相关监管部门来说,须加强督查,严格执法,游戏企业和商家出于对违法风险与成本考虑,会更加自律,同时强化游戏企业的社会责任,引导建立良好的游戏生态。于游戏企业而言,需要尽快上线人脸识别、设备锁等一系列技术,来有效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行为,同时加入人工智能让识别变得更精准。比如,通过大数据发现玩家的行为模式符合未成年人的特征,就可直接发起人脸认证要求。

另一方面,更需要“软引导”!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电脑与手机已是大势所趋,在游戏实名制等严格管理的前提下,对未成年人进行引导与疏通同样必不可少。据第四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8亿,其中21.8%的上网者年龄低于20岁,不足10岁的网民约有2900万。如此庞大的未成年网民规模,家长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与疏通举足轻重。父母应当杜绝用手机或游戏机哄孩子等行为,给孩子多一份耐心与陪伴,在陪伴过程中侧重培养一些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兴趣爱好,如户外运动、锻炼、音乐美术等,减少孩子们接触网络的时间,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从而杜绝他们沉迷游戏的可能。还有一些家长则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手机不离手,是否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还需多路并进,政策支持固然必不可少,多方合作则更为关键,相关部门需严格执法、游戏企业应提升社会责任、家长要强化引导与监督意识,多管齐下,软硬兼施,“堵”与“疏”并济,共同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关链接:

娱乐场所电子游戏设备非法定节假日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

防止青少年沉迷网游!严格控制未成年人使用网络游戏时段、时长

探访游戏障碍治疗:专业病房能否帮患者脱瘾?


往期内容:

深网观察 第29期丨区级融媒体中心挂牌,仅仅是个开始

深网观察 第28期丨为什么网络购票如此方便 使用时却困难重重?

深网观察 第27期丨刷屏的“梅姨”画像说明公众对“打拐”的高度关注


[责任编辑:战旗]